至于以職業兵制和冗兵出名的本朝,軍隊總數峰期超過百萬,學者普遍認為在一億左右。而這一億人養那一百萬脫產軍人是相當吃力的。近百萬脫產軍隊導致軍費占了財政支出的半數以上和財政收入的七成,可真正有戰斗力的很少,不少士兵待遇極差,導致逃亡成風和軍官吃空餉嚴重。這也是趙昺極力掙錢,卻不敢盲目擴充軍隊的原因,深怕重蹈覆轍。
相對應的,北宋的敵人如西夏三百多萬人口,號稱的五十萬大軍中,平時牧羊種地的人占了絕大多數,真正的全副武裝的士兵充其量不過三四萬,比例在一比三十五,這也是其無法長久支撐戰爭的緣由,一被逼急了便要求和稱臣。
至于當下蒙元實施的軍戶制,因為歷史已經被改變,趙昺無法用后世的數字來做比較。但是后來的明朝基本照搬了蒙元的軍戶制。明初時,在大約六千萬的人口基礎上,軍隊總額達到了兩百萬。根據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的詔令“命天下衛所軍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種,十之三城守,務盡力開墾,以足軍食。”說明兩百萬軍隊里,脫產士兵是六十萬人,兵民比例其實為一比一百。
趙昺估計蒙元的人口現在雖然在自己控制江南后已經大為減少,比例應該比之要降低,而他們不但要供養軍隊,還要向國家交稅,負擔更為沉重,這也是導致蒙元軍隊不得不抽調更多的人參與屯墾,后果就是戰斗力的大幅度下降,士氣低迷的原因。
而繼承其制度的明朝軍戶制度的崩壞,也是屯田軍戶不堪重負,頻頻發生逃亡導致的,使得將領們不得不靠豢養少數親兵來維持戰斗力,實際上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以一比一百的比例也難以養活百萬之軍,正常的情況下比例還應該提高。
南遷之后宋朝的人口,后世推斷最高峰有近六千萬人口。在長期的戰爭狀態下,人口損失也十分嚴重,而蒙古南侵占據江南后,由于政策的改變,人口損失不大,但是大量降軍被調離江南,又下令將江南工匠全部遷走,此后還屢次征發人口北遷,加上早些時候蒙元在川蜀地區的大屠殺,人口減少還是十分嚴重的。
趙昺在收復江南后,對人口進行統計造冊。在現代社會科技手段的協助下,也無法精確的對人口進行統計,更不要說古代了,戰爭中的逃戶,不服王法的蕃部和大戶人家隱匿的人口都無法計算。根據各地報上來的魚鱗冊登記人口在三千余萬,這也是向朝廷繳納賦稅和可以征調的人口基數。
不過古代同樣存在人口分布不均的狀況,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沿江和臨湖的土地肥沃地區及貿易發達的東南地區,其中在江東人口最多,有近兩千萬人,也是收復兩淮征發鄉兵和夫役的重點地區。這個基數看似很大,可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老弱婦幼,近半的成丁不僅要承擔農業生產,還要服兵役、徭役和手工業生產。
對這些趙昺并不在行,便遣王應麟回京與重臣商議,拿出一個準確可用的數字,以便計算出征發多少丁壯,不會影響到國內的生產。他不能因為痛快一時,而失去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