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宋軍已經開始炮擊城門,快走吧”這時拉忽多已經整理好隊伍,又見炮擊密集起來,上前催促道。
“走,愿長生天保佑我們父子能成功突出重圍”脫歡向天祈禱后,在拉忽多的扶持下上馬。
此時札忽而已經率領余下的重騎依令改變沖擊方向,將宋軍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長子老章領兵為前鋒率先出城,向南朝宋軍北城與東城的結合部突圍。他的選的點十分準確,此時北城被攻破,宋軍正全力爭奪突破口,根本無暇增援東城守軍。脫歡在拉忽多率領的怯薛親衛居中,保護著馱載財物的馱隊,緊隨其后出城。而次子脫不花則領著本部千人隊斷后,阻擋蜂擁而至試圖跟隨出城的百姓遮護著中軍出城。
脫歡出城后,戰局又是一變。最先出城的重騎此時雖然從中路突破了宋軍的三道防線,但是此刻傷亡慘重,已經難以突破第四道防線,已成潰敗之勢,難以再向前突進。而札忽而一路則陷入了炮火之中,宋軍將各部的小炮重新進行了部署,將營屬的奔雷銃和百子銃前移,配置在一線。
這些小炮雖然威力小,射程近,可是也架不住多,每個營屬分隊就裝備了十五門;百子銃則配屬到了分隊,編制的炮班裝備兩門,一個營就有二十門。此外小炮也有重量輕,便于部署,又發射霰彈,近戰火力兇猛。配置到一線集中使用后,梯次發射,形成連綿不斷的火力,對敵重騎造成了極大的殺傷。此外各部配屬的迫擊炮也被統一調度,利用其便于部署,射界高、射速快的特點實施機動部署,哪里敵軍攻勢猛烈就調到哪里。
別看只是做了簡單的改變,但是卻成功的鞏固住了防線,拉忽多領著一隊重騎左沖右突就是難以突破,反而損失慘重。眼見連番沖擊沒有寸進,城池又被攻破,連后路都沒有了,士氣也消耗殆盡,而拉忽多也無力約束這些整合起來的部隊,再次攻擊失敗便四散奔逃,各尋出路去了。
脫歡率領的一部人馬皆是自己親信的怯薛組成,但是此時的戰斗力還真不敢恭維。如何確保部下的忠心,把自己集團內部的曹操、司馬懿扼殺在搖籃里,是中國皇帝們時刻要關心的問題。很多皇帝都選擇了“質子”這種方式,讓部下派兒女到京城居住或者參軍,皇帝的禁衛軍在很多時候就是人質的俱樂部。
這種公開地吸收部下子弟當禁衛軍的做法在北方少數民族中十分盛行,他們一點都不藏著掖著。其中做的最明顯得當屬李元昊,它建立的西夏就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禁衛軍稱作質子軍,很符合李元昊坦坦蕩蕩當壞人的本性。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君主,殺舅舅、殺老媽、殺表妹結發妻子、殺部下搶老婆都毫不猶豫。因此他建立質子軍的要求就是黨項各大部落的酋長都必須上交家中的子弟,敢不交的就是謀反,絕對會被殺全家。
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這種做法的集大成者,他建立的怯薛軍也是蒙古貴族子弟扎堆的地方。其規定只要是十戶那顏以上的蒙古軍官就必須派自己的子弟到散班八千戶中服役。和李元昊不同,成吉思汗還給了這些“質子”特殊待遇,他規定只要是他的衛士,放在外面就等于蒙古千戶,可以在戰時擔任由蒙古千戶才能擔任的指揮職務,衛士和千戶那顏產生爭執時也以衛士的意見為主。
對于李元昊和成吉思汗這樣的古代梟雄,只有交了孩子的臣子才是重臣,誰要是不交自己的親骨肉當押金,那就是叛徒,先殺了絕對沒錯。在蒙元政權大殺四方時,大汗們手中的部隊越來越多,大汗們收的人質也越來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質都有同樣的待遇。
首先蒙古那顏的子弟在人質中最高貴,這些人質是怯薛軍的天然成員。成吉思汗的軍法允許貴族子弟可以帶隨從人員前來,進入怯薛軍的千戶子弟可自帶十名隨從,百戶子弟可帶五名,十戶及一般貴族子弟可帶三名,此外,各級貴族子弟都還可帶來一名兄弟入衛。這些貴族人質服務生在官場上升遷速度極快,怯薛出身在元朝就是“大跟腳”、“好跟腳”的代名詞,且升官快、收入豐厚,在元朝大部分時間里還不用上戰場所以蒙古貴族們都舍得送孩子當人質。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質都能進入怯薛軍,蒙元還有專門的質子軍等著他們。在河北中山、山東益都等地蒙古軍也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和財產普產,他們把中小地主的子弟也招收進質子軍中。此外漢軍世侯中中低級將領的子嗣也被招收到質子軍中效命,人為割裂了漢軍世侯子弟和他們的聯系。這些土豪子弟居多的質子軍并沒有宿衛大汗的義務,自然也就沒有升官的特權,屬于在蒙元軍中地位并不高的散戶。所以都是送孩子當人質,真股東的孩子和韭菜的孩子待遇就是不一樣。
怯薛軍在成吉思汗時期是蒙古軍隊的王牌,后來就成了蒙古人種養大爺的地方。到了忽必烈時代,蒙古怯薛軍已經不再是作戰的主力,甚至連護衛大汗這樣的工作也被侍衛親軍分走了很多。進入怯薛軍的蒙古人質就是陪著大汗們吃好、喝好、玩好,用各種手段伺候好大汗,等于是大汗們找的貴族服務生。而有本錢、有門路,或是專業技術好的漢人,也一樣能留在其中當大爺。
讓這些什么都精通,就不精通打仗的大爺們打沖鋒,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