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擅于騎射,但攻城一直是他們的短板,一道長城擋住了他們千百年。而蒙古人也同樣如此,在初時他們遇到堅城每每會繞城而過,避免陷入膠著。但他們也確是個擅于學習的民族,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利用俘獲的工匠制造攻城機械,向降軍學習攻城戰術,在后期他們已經能夠利用嫻熟的戰術攻城掠地。
當下的蒙元大軍連夜趕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寬闊的護城河也已經難以阻擋他們的腳步。高大堅固的轒辒車以大木作周框,下有四輪,上架如屋頂,以生牛皮蒙之,車內可容十人,在內著地推車,直抵城下攻城作業,以避敵矢石,填護城河也安全多了,不需要頂著槍林彈雨去填。
壕溝、護城河一時半會填不平,還有填壕車,一輛板車上面有折疊的橋板,到壕溝前放下橋板就變成一座木橋,可供士兵通行。同時投石機,以及己方射手也會向城墻投射遠程火力,掩護填河部隊,豎起的高大箭塔上射手們也快速發箭壓制城頭上的敵軍。
宋軍的炮火也很猛烈,在前進的途中的轒辒車不斷被炮火擊中,有的燃起了大火,尚能行走的推車的兵丁一邊用泥漿滅火,一邊繼續向前;有的被擊中行走機構的,則有工匠上前搶修;還有倒霉的被炮彈直接洞穿頂棚,在車腹中爆炸,不僅車被炸的四分五裂,車腹中的兵丁也往往難以幸免。但是他們依然前仆后繼的頑強挺進。
雙方的炮戰也逐漸激烈起來,這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的拋石機與火器時代的火炮的對決。拋石機明顯處于劣勢,短時間內工匠們難以造出威力巨大的巨型拋石機,發射的石彈也就是十余斤左右。且時間緊迫,自然無法精雕細琢,十分的粗陋,讓本就命中率不高的家伙更難實施精確打擊。
但是拋石機的威力也不容小覷,人被石彈命中非死即殘,砸在堅固的城墻上,外邊的包磚也是簌簌而落。另外拋石機勝在數量多,也彌補了命中率的不足。而上百架拋石機發射也極具威懾力,斗大的石彈帶著沉悶的嘯聲飛來,又猜不透會落在哪,也是讓人心驚膽顫。
因而初時卻也能與宋軍的火炮戰的相當,弄得他們手忙腳亂,壓的城上的士兵抬不起頭。元軍的弓箭手們也不甘示弱,借著轒辒車和填壕車的遮護前出到護城壕邊,以密集的箭雨壓制在城前設防的火槍手,迫使他們躲在戰棚中,難以連續齊射。
宋軍自然不會坐視他們上城,城上城下槍炮齊鳴,及遠的火箭炮不斷向城下的拋石機發炮,試圖摧毀敵方最具威脅力的遠程武器,可大家是老大不說老二,誰的準頭也不強,但火箭炮勝在射速快,殺傷面大,十幾座發射架在對射中也不落下風。而炮臺上的威遠炮則以實心彈攻擊高大的架橋車和轒辒車;布置在城下的速射炮則以霰彈殺傷填壕的敵軍和弓箭手。
雖然每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而兵力雄厚的優勢也顯現出來,即便有人被對方斃傷,卻有更多的人替補上來,依然保持著攻擊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