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作戰方案時,陛下預判敵軍千里奔襲江東,不會攜帶大量的輜重、糧草,必然會采用慣用的就資于敵的方法,通過劫掠百姓,攻取州縣倉廩獲得補給。據此制定了堅守常熟城,實施堅壁清野的政策使敵軍難以獲得物資補充,迫使敵轉而繼續南下攻擊平江。
十萬大軍,尤其是以騎軍為主力的軍隊,每日消耗的物資都是巨量的,且在江南缺乏牧馬的草場,必須喂食一定的糧食作為補充,否則就無法維持戰馬的體力。所以僅糧食一項就能逼瘋主帥,據此判斷在久攻常熟不下的情況下,隨身攜帶的糧草幾乎消耗殆盡,兵器箭矢也大量消耗,如果無法及時補充大軍就有被迫折返的可能。
所以陛下在外海安排了一支水軍,適時出現在長江上,奪取渡口切斷了敵軍的退路,同時也斷掉了他們希望通過江北獲得物資的可能。在此情況下,比常熟更為富饒的平江就成了誘人的目標,他們在此不僅可以獲得一切所需物資,且可以此作為繼續南進的后方基地。即便進攻受阻,也可據城長期固守等待援兵,或是作為和談的條件,畢竟自己的腹地中有一支虎狼之兵任誰也不舒服。
當時眾人對于陛下的策劃都十分認同,也正是基于以上的預判作出了決戰平江城下的作戰計劃,就是以禁軍第五軍為主力在平江外圍設防堅守為砧,以分別布置在昆山和無錫的御前護軍主力為錘,從東、西兩翼夾擊敵軍,將他們圍殲在平江城外。但是當下卻出現了偏差,敵軍并沒有來平江,而是出現在右翼的昆山方向,讓他們一時難以判斷敵軍的意圖。
“若是敵軍是聲東擊西,欲調動我們布置于平江的部隊,我們若是馳援昆山則正中敵人之計,屆時難以及時回軍。所以我覺得還是一動不如一靜,待察明敵軍進一步的動向后在做部署。”江璆看向趙孟錦言道。
“江知事所言甚是,情況不明妄動大軍,反而亂了我們的陣腳,即便他們真的轉攻昆山,以現有的兵力也可將他們阻于城外多日,為我們贏得調軍圍殲爭取時間。”江璆的建議明顯趨于保守,可在現下敵軍動向不明的情況下也是最好的選擇,趙孟錦點頭表示認同其的意見。
“我以為不妥”這時一直沉默的倪亮提出異議道,“敵軍的偵騎近日頻繁出現在多個方向,應該已經探明我軍主力分別集于無錫、平江和昆山三地,那么他們還會貿然來攻嗎”
“倪都統,玉昔帖木兒之所以敢縱兵過江,乃是基于陛下所領大軍仍在揚州城外,江東兵力空虛的判斷。因此即便他發現三地打出的旗號,會以為我們是在虛張聲勢,欲嚇阻他繼續南進。”趙孟錦笑笑道。他也清楚大軍云集,是難以逃過敵軍探子的眼睛的,但是他們不敢抵近偵察,且有己方斥候的截殺,是無法判明真實的情況,加上小皇帝仍在揚州的事實,也會讓主帥做出誤判的。因此對倪亮的不同意見不敢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