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權的干城,在隸屬關系上也和怯薛之間聽命于皇帝不同,侍衛親軍由各衛都指揮使司掌管,除東宮、后宮衛軍外,均隸屬于樞密院。其功能大致有以下幾項第一,作為常備軍,防守兩都及附近地區。第二,作為控御地方的中央武力,逢有反叛,出征討伐。第三,非軍事時期,屯田自給軍食,減輕國家負擔。第四,承任兩都營建、修繕等勞役。
所以其一方面由于它的機要性,使它在君主專制統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有效的控制禁衛軍軍權以及以何種方式進行控制,是衡量專制君權強弱興衰的一個重要標準。另一方面,由于侍衛親軍是京畿地區的主要武力,地近宮闕,成為元廷的安全屏障。隨著元朝統治者對中原漢地統制和開發,在怯薛的軍事功能逐漸蛻化的情況下,侍衛親軍成為元軍的中堅力量,已經逐步取代了怯薛作為全軍大中軍的軍事地位。
根據各方面的情報,趙昺基本摸清了侍衛親軍的情況。忽必烈于至元年間組建了十二衛侍衛親軍,其主力以漢軍為主。同時,又建有色目人和蒙古人諸衛,將原來隸于蒙古軍籍的色目“諸國人之勇悍者聚為親軍宿衛”,每衛設親軍都指揮使等軍官統轄。
漢軍五衛由前、后、中、左、右組成,除了各地漢軍外,還篩選宋降軍精銳著入充,每衛萬人。屯營地均在大都以南,前衛屯營在范陽,后衛建營于白雁口,中衛建營在漷州,右衛建營在永清縣,左衛建營在東安州,永清縣東。此外又建隸屬于清運糧萬戶的海口侍衛,建營直沽海口,計兵員六千人,給田十萬頃屯駐。
色目衛分左、右,欽察衛親軍都指揮司,以土土哈統領,設行軍千戶十九所,屯田三所,統軍在一萬五千到二萬人之間。其中欽察軍以善戰著稱,尤其在滅宋和平定海都、乃顏叛亂中戰功卓著,建營在清州;哈喇魯萬戶府,以蒙古軍西征時隨阿爾斯蘭歸附成吉思汗的部分士卒,以及匣答兒密里歸順時所率的翰思堅國三千哈剌族兵組成。
在元代貴赤衛和昔寶赤衛也就是打捕鷹坊人戶,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勃蘭奚,還俗僧道與凡曠役無賴者等戶為之,入元后又多有蒙古、色目人充任,康安人明安統領,領百戶八十員,統軍在五千人,建營檀州;隆鎮衛是由各色目衛軍士中抽取人員組成,又分欽察、唐兀、西域、左右阿速諸位軍三千人,并舊漢軍六百余,建營居庸關,屯東西四十三處,共四千人。
元朝統一后蒙古軍隊鎮守漠北以及由諸王分領,留在中原地區的不多,其中編入侍衛親軍的一不多,先后只建立了四支蒙古衛軍,其中三支隸屬于樞密院,由左、右翊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司。左翊侍衛親軍設百戶六十二愿,統軍四千人,建營滄州;右翊蒙古侍衛設百戶一百零九員,統軍在七千人,建營武清。
東宮侍衛為忽必烈為真金所建,蒙古侍衛親軍為五投下探馬赤軍組成,又分取侍衛親軍一萬戶組成,統兵在八千余人,建營于易州。真金繼位后,作為他的班底又得到加強,具體的情形不明,估計人數大為增加,實力也成為侍衛親軍諸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