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昔帖木兒此時卻發現前方的大河并非是長江,而是來時曾渡過的太倉河,極目之處正是劉家港。若是趙昺知道其曾為了擺脫哈土孫逃向此處而將其拋棄,只怕會笑的肚子疼,這也真是世事輪回,命數有定,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
前有大河阻斷,后邊追兵稍后又至。玉昔帖木兒只能沿江而行試圖尋找渡船,但是茫茫大江之上片板皆無,而被一支搜索至此的宋軍發現。他不敢交戰便沖向一條小路逃竄,耳邊的槍聲不斷,子彈擦著頭皮在飛,身邊僅剩的人不時有人中槍落馬,也是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單騎獨馬。
追兵越來越近,前邊小路越走越窄,直至消失,已無退路的玉昔帖木兒見前邊水田干涸,土地龜裂,就想縱馬沖過去欲奪路而逃。可他并不知道,春節后為了備耕,躲避在外村民曾偷偷回家放水灌田,表面上雖已經看著干了,可底下還是泥濘一片。他的坐騎算的上是寶馬良駒,但是戰馬本身就不輕,加上馱著人負重更大,加上一天一夜的奔跑早已透支了體力,在水田中躥了幾步就被陷住,沉到了腹部,一動也動不了啦
追上來的宋軍并不知道前邊這個狼狽的敵兵就是玉昔帖木兒,見其陷入窘境,便要其棄馬并脫下盔甲爬過來投降。這也本身好意,身穿一身幾十斤的盔甲是無論如何也爬不到干地的,只有減輕體重四肢兵員的滾爬才能脫困。可玉昔帖木兒也許不想臨死受辱,也許只是會錯了意,他并沒有依言而行,卻是摘弓搭箭射向追擊的宋軍,傷了一個宋兵。
幾個宋軍大怒,一起開槍射擊,將玉昔帖木兒亂槍擊斃,然后拋過去鎖套將其尸首拉了上來,從其身上搜出了引信,才知道其就是敵首玉昔帖木兒,便割了首級,剝下他的衣甲,拿了兵器高高興興地回去請功。眾將也正因搜捕不到其而惱火,得報后打撈了其尸身,又令俘獲的敵軍兵將辨認無誤才上報敵主將授首
“玉昔帖木兒愧為男兒,毫無霸王氣概,死之亦是遺臭萬年。可嘆項王一死,世上再無英雄”王應麟卻無小皇帝的玩笑之心,冷哼一聲不屑地道。他以為其與當年霸王項羽的處境何其相似,但結局卻是有天壤之別。
彼時項羽渡過淮水后,僅剩百余騎相隨,行至陰陵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在烏江決戰中,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向南疾走至烏江邊。之后的結局眾人皆知,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最后自刎而死。死的是何等的壯烈、豪邁,便是敵人也不得不敬佩,事跡更是得以流傳千古,為世人緬懷和感嘆
“呵呵,其也算死的其所,而世上又有幾個項王”趙昺卻不以為杵,依然笑呵呵地道。他看的是結局,其實對于玉昔帖木兒怎么死的并不放在心上。此戰蒙元十萬大軍死傷達五、六萬人,近半數被俘獲,幾個萬戶或死或俘,繳獲了戰馬十數萬匹,盔甲軍械不計其數。
蒙元的政體是以蒙古人為統治基礎,可自鐵木真時期便征戰四方,此后也是戰事不斷,作為其親信的族人也因而死傷慘重,即便兼并了其它部族,可人數上仍處于劣勢。而江東一戰,十萬蒙古兵被殲,統治的基礎被嚴重削弱,將不得不更加依靠異族人來維持統治。而在蒙元由盛轉衰,走向敗落的時候,那些人的忠心是否依然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