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之上刀槍無眼,不是你死便是我死,哪里還有那么多的顧及,況且此戰造成如此大的傷亡也非是我們的本意,主要還是因為敵軍守將封堵了城門,導致百姓無法外逃所致,怎能歸咎于我等”周復依然憤懣地道。
“都帥,吾看可以如此上報,就言我們攻城開炮后,敵將眼見不守,放火焚城。可此前又擔心城中軍民外逃封閉城門,從而導致百姓葬身火海”馬瑛仿佛從其言中得到了提示,眼睛一亮建議道。
“呵呵,不必了”劉志學苦笑兩聲道,“虞侯此前也曾勸過本帥慎用火炮,以免傷及無辜,而本帥一意孤行才導致如今局面。本帥也不會牽連虞侯,會在奏章中言明,來日虞侯如范、種出將入相之時,勿要忘記我等袍澤之情就好”
“都帥說笑了,本官如今也是朝中某些人的眼中釘了,且吾也不屑與那只知自吹自擂的范希文為伍,更不想作賈濟川負氣而不得志”馬瑛卻是冷哼一聲道。
“這作何講”劉志學本來是恭維之語,沒想到卻惹得馬瑛不滿,奇怪地問道。
“都帥以為本朝只是揚文抑武嗎其實對文臣領兵者也是甚是提防的”馬瑛嘆口氣說起原委。
話說當年宋對開戰期間,還有種世衡、張亢兩位文官因為關心國防,多次提出用兵方略,而被轉換為武職。種、張二人可謂北宋少見的有為邊臣,但卻最終遭到壓制,仕途坎坷,至死未能顯達。行行行,不換就不換吧,以文官的身份打仗拓邊可以嗎理論上說是可以的。
事實上很多人想,只是沒成。范仲淹向皇帝這樣說道“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二人均為觀察使銜帶兵將領為伍,第恐為賊所輕”。范仲淹這事開啟了文臣恥于換武的風氣。
范仲淹也只是編些“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歌謠自吹自擂,讓幾個詩人贊美自己“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派人修幾個堡寨混到戰功就入朝了。如果想要學晉朝的謝玄,唐朝的韋皋,組建強兵雄峙一方,親臨戰陣掃破強敵。那么賈涉的下場就是很好的例子。
金宣宗時代的宋金戰爭中,宋的反擊是非常有限的。無論是西路的安丙、張威,還是中路的趙方、孟宗政,實際權限不過沿邊數個州軍而已,反擊有余,進取不足。按照宰相史彌遠的想法,能把金人打回去就謝天謝地了。而在東路,幾乎完全靠從金國境內招募的山東義軍作戰,也不愿意擴編自己的野戰軍。
當時宋朝在淮東的最高官員是淮東制置使賈涉,他不是范仲淹、龐籍、韓琦這種只會躲在后方讓部下修堡寨混戰功的文官。當時南宋把楚州交給義軍們駐守,然而義軍各有首領,朝廷控制力不足。賈涉就招募北方流民萬人,組建了一支帳前忠義軍,由自己親自指揮,調動他們攻打金國頗有成效。
但是宰相史彌遠得到消息之后,非常惱火。賈涉你擅自自募軍隊,什么意思是不是想要出將入相,建立戰功了好奪我的宰相位置啊于是每當賈涉與義軍中的龍頭老大李全發生矛盾,賈涉想要限制李全勢力,史彌遠就偏幫李全。
時準攝帥事丘壽邁本來就嫌帳前忠義軍都是北方人,不好管理,向史彌遠請求批準之后,竟然把這一萬人交給了李全。賈涉苦心建立的直屬于淮東戰區的精銳力量,最終落入他人之手。于是賈涉憤懣辭職,沒多久就被氣死了。
“如此咱們就先向陛下稟明事實,再向朝廷報捷。如此即便有人借此生事,陛下也能維護我等,而免于為小人所算”劉志學聽了也是愕然,但他覺得兩人實在是遇人不淑,而小皇帝非是昏君,又熟知兵事,定然能辨明真相,給他們一個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