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西南方向是漢川,東邊是黃陂,再東還有麻城。三處皆是鄂州外圍重鎮。尤其是漢川,在漢水邊上,攻擊鄂州可順流而下。往西就可達長江,過仙桃、潛江則是荊州。若敵軍從信陽渡過淮河之后,一定會趕緊攻克三關,然后南下控制孝感。拿下孝感,再拿下漢川,就扼住了漢水和長江。這一路再沒有天險,又有漢水和長江水運之利,想怎么打鄂州和荊州就怎么打。換句話說,三關不保,長江中部流域重鎮皆處于險境之中。”
“而此戰四軍以最快的速度一路北進攻占了三關,如此不但阻斷了敵軍來援的途徑,也斷了這一地區地區北逃的路徑。因此屯駐于此的敵軍馬上陷入外無援軍,逃命無路的絕境,紛紛請降。使得我軍以最小的代價,得以迅速收復了這片廣大地區,四軍此役可謂居功甚偉,而同時又保證了西集團右翼及東集團左翼的安全。”
“陛下,既然我軍控制了三關,并得以鞏固,為何不兵出三關收復豫西的唐州和鄧州等州縣,對襄陽之敵形成合圍”這時茶水已經送到,自有人呈上,而大多數人就只能就著水瓢舀著喝了。而有人起身問道。
“這個問題提的好”趙并沒有人因為被質疑而生氣,反而十分高興,這說明他們并沒有人云亦云,而是動了腦子的,將杯中的茶水喝盡道,“兵家歷來以江淮為界劃分南北,但是南北通路并沒有那么多。最東邊沒有天險,可是水路縱橫,守易攻難。再往西看主要的幾條聯絡南北的干道,淮安建康算是一條,廬州六安是一條,再過來商城麻城、然后就是信陽過三關到孝感,往西還有隨棗道、襄陽荊州,沒了,再往西就只有從四川順江而下了。”
“大別山橫亙江淮之間,東頭是廬州,西頭是義陽三關。三關通道狹窄,不如其他通道名氣大,但卻是任何兵家都不敢輕乎的一個節點,有它未必贏,沒它一定敗。”趙又將眾人的視線拉回三關道,“廬州靠近建康,三關靠近鄂州,這兩地的價值不容置疑,皆是江南的政經中心和軍事重鎮,關乎著南北政權的戰略計劃。”
“所以通過觀察對手在三關怎么用兵,用多少兵,就能對對方的戰略布局進行預估和判斷,進而決定自己的戰略戰術,說三關是南北雙方大戰略的一個探測器,絕不為過。那你可明白了,朕為何讓你們在此引而不發的所在了嗎”趙說完問道。
“末將明白了”那軍將施禮道,“陛下此次北伐的目的是意在奪取兩淮和襄陽,從而改變我朝被動的戰略局面,保證江東和荊湖地區的安全。因此兵分東西兩路同時展開進攻,東西兩集團即互為犄角輪番突破,使敵難以為援。而三關處于兩個集團之間,即為互相勾聯兩部間的通路,同時也是整個戰略上的薄弱點。”
“陛下在第一階段即令我軍奪取隨州,就是控制三關,堵住這個戰略上的漏洞,防止敵軍自此處突破對我軍兩個集團進行分割,或趁我軍兵力空虛之時直下江南,威脅我朝腹心;而在我軍東集團取得江東大捷,西集團北渡控制荊湖地區后,進入北伐第二階段時,四軍則可保證兩集團兩翼安全,同時又可隨時增援兩個戰場。”
“這時我軍對敵軍也構成了威脅,若敵將兵力集中于中原,我軍就可迅速投入荊襄戰場,先行收復襄陽,乃至江漢地區;而敵若是增援荊襄,那么我軍就可在我軍突破淮北后,攻取豫西,威脅洛陽,對荊襄之敵進行合圍。但是當下我軍東集團突破太快,不但攻取了淮北,收復了應天府,可襄陽久攻不下,導致東集團左翼暴露,使得陛下不敢輕動我軍,免得為敵所乘,同時也可牽制陜甘之敵,讓其始終不敢傾盡兵力南下,從而減輕了荊襄戰場的壓力”
“很好,說的很有見地,你姓氏名誰,在何處任職”趙聽罷其分析連連點頭,這人真是人才,可看其軍銜不過是個統領,卻不僅領會了自己的意圖,且能融會貫通聯系大勢做出分析。雖不盡然,可以其不高的職銜能做出如此判斷,確是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