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多樣化的,在宋朝文官中也有愛轉職的另類好漢。趙匡胤就最喜歡善于動手的文官,他就干過殿試上讓進士摔跤搶狀元的事,還讓狀元們學習如何平定地方,希望文官們拿一分工錢“打兩份工”,以實現最佳的性價比。
趙光義對他哥哥留下的武將都不放心,最信任自己的親戚和府邸舊人。在趙光義統治時期,武將們很郁悶,但文官們誰要是轉職為武將也很容易,有大佬們推薦就行。這讓不少有武人習氣的文官就鉆了空子。王嗣宗是趙匡胤選中的狀元,卻也有武將的脾氣和功夫,他經常和同僚大罵甚至大打出手。
在趙光義時期,他就很喜歡參合軍事事務,宋真宗上臺后,他干脆就轉職為耀州觀察使。王狀元轉職后果然一帆風順,不光多拿了工資,還因此升遷為樞密副使和節度使,但還是被當時的宰相寇老西欺負過,最后以太尉身份退休終老。
盡管宋朝出了不少如狄青、岳飛和孟珙等這樣的儒將,但是他們并非士人出身,或是行伍,或是將門,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成長起來,他們的成名也可以說是特殊歷史時期造就的。如此必然在政治上受到歧視,遭到皇帝的猜忌,文臣們的打壓和鉗制,并沒有能夠扭轉武人地位低下的局面。
趙昺接手的就是這么個爛攤子,他為改變軍隊這種狀態做出了極大的努力。比如在軍中開設夜校,教授士兵識字、讀書,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又恢復武學,專門開設文化和計算課程,以培養后備軍事人才。且在招募士兵的時候識字的優先招錄,將作為基層軍官的培養對象。
另一方面,趙昺還對從軍的士子予以特殊待遇,優秀者可直接送入武學學習,授予官職。但是這些工作開展的十分艱難,他甚至將主意打在科舉落選的士子身上,不過召進的多是衣食無著,再次科舉無望的人,而更多的落選士子寧可選擇寄宿寺廟苦讀也不能從戎。
所以現在的軍官培養更多的還是自我培養,挑選出表現優秀的士兵進入初級班邊學文化,邊學習軍事,然后再經過選拔進入中級班。這樣的培養模式無可避免的導致培養周期的延長,而初中級軍官又是軍隊的中堅和骨干,需求最大,且在戰斗中損失也是最大的,卻又難以批量補充進軍隊,成為趙昺十分頭疼的事情。
趙昺在實施軍政分開的時候,強硬的以武人為兵部尚書,卻又以文官擔任軍中虞侯掌管政令。除了有意提高武人在軍中的地位外,也有著他的無奈。文官們不愿轉職進入軍中,他只能使用這種折中的方式來達到平衡,希望能夠更切實的掌控軍隊。意在通過此讓士人們能夠更為了解軍隊,轉而愿意進入軍中效力。
此外,趙昺也在同時實施文武同階,以此來提高武人的地位,保證晉級渠道的暢通。同時保證軍費的充足,提高軍人物質上的待遇,進而使得從軍更具有吸引力。這些措施雖然已經初具效果,但是要改變數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