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上行下效,皇室的所為對民間也起到了示范效應。民間對人參“神效”的迷信一發不可收拾,有了“非參不治,服必完全”的執念。與此同時醫生們也在迎合時人的人參迷信,既然無論貧富,都相信通過人參溫補,能治好痼疾,那么作為醫生,最安全、最賺錢的辦法,無疑就是開藥時多開人參。
而患者因為也相信參價這么高,那人參自然是最好的藥。醫者也樂于利用患者這種心理,動輒給他們開人參吃。可患者吃了人參后,若病情仍不見好轉,不會埋怨醫生。因為在他們看來,人參治不好的病,那肯定是真治不好了。
物以稀為貴,大家都吃,數量有限,參價的暴漲也就水到渠成。而最高興的卻是清朝皇室,他們將人參貿易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成為皇家獨家經營的壟斷生意。清初,皇室在東北設有專門的采參組織“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八旗王公也被允許派人到指定的山上采參。私人采參被嚴厲禁止,甚至有“采參處如遇漢人,一概緝捕”的詔令。
乾隆年間,為加大對人參貿易的控制,又成立了“官參局”。規定凡進山采參的民眾,必須持有官府發放的憑證。官參局收上來的人參,部分上品供宮中使用,部分交給內務府售賣或處置,剩余的才賣給參商。這項制度保證了東北人參貿易的利潤,大部分落入皇帝私囊。最多時,數額達到每年百萬兩白銀。
朝廷壟斷人參貿易的結果,促使參價進一步的暴漲。在江南地區,內務府指定“江南三織造”、粵海關等為人參特許經銷商。這些官辦經銷商不遺余力哄抬人參價格,至乾隆中期,人參價格已達到每斤八百兩白銀;嘉慶年間,更突破至每斤兩千兩白銀。
甚至食參在后來發展成為一種古怪的補藥文化,流傳后世長盛不衰,而也是遺禍無窮。以致在趙昺的前世時遼東野山參都被吃完了,只能靠養殖的來充數,而參價格自然更上一層樓,成為特權階層的獨享品,像他這種小百姓只能聽聽傳說了
“價賤未必質劣,只要對癥便是良藥。陛下也是一番苦心,江帥定然會感念陛下關懷的。”見小皇帝臉色尷尬,陰晴不定,王應麟笑著為陛下解憂道。
“王相言之有理,當年我們水軍只有幾艘商船,又有誰會相信能戰勝蒙元水軍,現下我們三大水師就有戰船千數。還不是憑借著那幾艘商船打下的基礎,又有誰還敢呱噪”鄭永在旁也言道。
“”趙昺聽了有些無語,王應麟說的還靠譜,鄭永說的什么跟什么啊,根本不沾邊。
“是啊,瓊州不過是荒蠻的一隅之地,物產不豐,人口稀少,誰都不看好陛下會借此復國,而當下誰能輕忽”潘念也附和道。
“陛下就是小氣,不是還有在西湖那個光膀子老道送的兩顆靈丹嗎為何不賜予江帥”偏偏倪亮這家伙不識趣,人家好歹說句人話,他卻火上澆油。
“滾,那是殺人的毒藥,吃了會要人命的。要不,朕賜給你吃了得啦”趙昺感覺心情好些,又被其給氣著了,揮揮手趕蒼蠅似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