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屬下未能深入漢江北岸,進入襄陽腹地進行偵察,還請陛下允許屬下再探”徐無難并不居功,施禮道。
“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趙昺略感驚訝地問道。
“屬下知道當前形勢十分緊迫,陛下欲盡快攻克襄陽,在偵察時突然有個想法。”徐無難答道。
“嗯,雖然朕有此想,但是用兵乃是大事,不能因此而急于求成”趙昺點點頭道。
當前的形勢總體來說并不樂觀,這不僅僅是因為諸軍的戰斗力和指揮水平問題。他們從應天府長途跋涉而來,為了追求速度,并沒有攜帶大量的輜重,沿途雖有補給,但也僅夠本部所需一個月。盡管御前水師后來運到一批輜重,但對于二十萬大軍而言也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支撐整個戰役的消耗。
而荊襄戰區儲備的彈藥并不充足,加之保存不善損耗較大,因而彈藥缺乏,再從臨安調運尚需時日。且襄陽城易守難攻,城池厚重,要想破城必須依靠火力支援,消耗的火藥和炮彈無法估算,但肯定是一個超出想象的數字。加之城內又有敵重兵扼守,更增加了攻堅難度,后又有敵援兵來擊的顧慮。
盡管當前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但也有悖于攻城部隊倍之的用兵原則。而若組織強攻即使取勝,也必然付出重大的傷亡,這對以后的轉入防御作戰十分不利,也不符合趙昺的用兵原則。可若貿然攻城失敗,兵力和物資的損耗嚴重的情況下,再組織進攻就需要更長的準備時間,反而是欲速不達。
“陛下,請容屬下稟明,看此想是否妥當”徐無難并沒有因為陛下的態度而放棄,再次言道。
“好,說來朕聽”趙昺定睛看看其,時盡半個月的野外偵察日子,讓徐無難面容消瘦了許多,脖頸處還有被刮傷的痕跡,但是其的目光依然堅定,瞅著其執拗的樣子便答應了。
“陛下,屬下以為我軍可以從城西發起進攻。”徐無難指著沙盤言道。
“徐主事不要標新立異,歷朝攻襄陽因城西山路難行,不利于大軍運動,因而攻城皆取道城南,你難道比之歷朝名將還要高明嗎”王應麟聽了皺皺眉道。
“王相此言不虛。但下官以為正是因歷朝攻襄陽皆取道城南,所以集重兵于城南,依托峴山設置堡寨阻斷進攻通路。而我軍要從城南至城下就要先攻山后攻城,導致進攻速度遲緩,且一地受阻,就會影響整個作戰計劃”徐無難指著沙盤上襄陽南部遍布的堡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