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為何”馬端臨疑惑地道。
“這”徐無難皺皺眉,現在戰事正急,他不想分神解釋,可馬端臨也是一室主事,自己不好推辭,想想言道,“馬主事,城墻外部看似平直,其實內部卻另有乾坤,尤其是邊防重鎮,更是如此,像襄陽這種大城,墻體之中定然另有布置,絕非眼前所見。”
“哦,愿聽其詳”馬端臨往前湊了湊道。
徐無難聽了心中暗自叫苦,本想敷衍兩句打發了,卻沒想到其求知欲這么強,可也只能說下去“城墻之上會在修建之初暗自開些暗門,門洞或開于城墻體內側,通向墻體頂部;或穿過墻體,溝通墻體內外;也有個別開于墻體外側,通向墻體頂部的。只開于城墻體內側,通向墻體頂部的門稱之為“登城門”,或位于敵臺旁,或位于較長一段墻體中部,乃為便于守御城防的主、客兵軍士上下墻體而建,這種門規模普遍較小,寬者兩人并行,窄者僅容單人通過。”
“除此以外,還有規模較小者,多為暗門。與前述兩類不同的是,這類門一般規模較小,僅容單人通過;非傳統人馬通行路線,位置隱蔽,不易發現;還有開于墻體外側,通向墻體頂部者的暗門,按理說從防御角度上考慮,應敵一面開門,簡直是送死之舉。但深諳守御之道的皆明白其中道理,此類暗門普遍建筑規模小,形制也最為簡易,不經指點,根本無法發現。”
“當然事有萬一,為了防止暗門暴露,其中也會設有機關,以阻斷敵方借此進入。墨子墨突篇有記載,在城墻內各個突門內皆要砌一個瓦窯形的灶,灶砌在門內四五尺處。突門上裝蓋瓦可讓雨水流入門內,安排一軍吏掌管堵塞突門,方法是用木頭捆住兩個車輪,上面涂上泥巴,用繩索將其懸掛在突門內,根據門的寬窄,使車輪掛在門中四五尺處。設置窯灶,門旁再安裝上皮風箱,灶中堆滿柴禾艾葉。敵人攻進來時,就放下車輪堵塞住,點燃灶里的柴火,鼓動風箱,煙薰火烤來犯之敵。”
“原來其中還有如此多的曲折,吾妄言了”馬端臨聽明白了,拱手言道。
“不敢,是吾班門弄斧了”徐無難趕緊還禮結束了對話,轉而對陛下道,“事已不可為,再打下去只會徒增傷亡,是不是要伍都統撤下來”
“我們只觀戰,不多言,一切自有他們做主,不要干擾前線指揮官的決心”趙昺扭臉瞪了其一眼道。
“是,屬下知錯”徐無難自然清楚戰前陛下已經授予他們機宜之權,并表示不需事事請示,可以按照他們的想法去打。而自己的建議正是犯了忌,這也許就會打亂了人家的部署和進攻節奏,導致戰事的延遲,甚至失敗。
在西門雙方混戰,爭奪城下的控制權之時,南門那邊也展開了進攻。南城上的敵軍被逗弄了幾次后也學乖了,是不見兔子不撒鷹。而潘念要的就是這個,抓住城上兵力空虛的空當,遣兵過河豎起了云梯。敵軍調兵不及,一番激戰后,一處宋軍竟成功的登上了城頭。
趙昺的目光又被吸引到南城,他明白登上城頭不等于控制了城墻,但這也是一個影響戰局的節點,而成功的關鍵就是一個字快。上城的軍卒要快速鞏固突破口,取得立足點;而城下的部隊也要快速登城增援,協助先行登城的突擊隊建立穩固的橋頭堡,接應后續部隊上城。
后續部隊的動作同樣要快,必須迅速集結部隊增援,將部隊通過突破口源源不斷的送上城去,與敵爭奪城墻的控制權,并擊退敵軍,直至奪取城門,讓大軍入城。這三個環節是環環相扣,只要一處落空,就難以取得成功。
而在這方面敵軍明顯占據著優勢,隱于藏兵洞中的敵軍能夠通過隱于城墻內部的登城道迅速上城,城下的敵軍也可以從馬道和梯道上城。城墻同樣可以視為城池的外環路,其它各處的敵兵也能避開炮擊的攔阻,利用城墻快速上城,沿著城墻進行增援,對上城的宋軍進行夾擊。
一旦大批敵軍上城,他們就可以利用馬面,從多個方位,采用各種手段對城下的宋軍進行殺傷,掀翻云梯斷絕上城的通道,并用弓弩封鎖浮橋,截斷對登城的軍卒增援。而失去了援軍的先登軍卒,就是再能戰也無法抵擋潮水般涌來的敵軍,而結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