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這蝦甚是鮮美,哪里來的”有小黃門送上一盤炒河蝦,趙昺吃了一口,覺得十分可口,指點著道。
“侍衛營的弟兄們知道官家喜歡河鮮,昨日行舟時下網撈的,有兩尺長的鯉魚,一尺多長的桂花魚、江團、草鳊,還有許多河蟹,還有的老奴都叫不出名字,小蝦也是隨網撈上來的,全都養在水里,官家可以隨時食用。”王德答道。
“好,朕有口福了,這一路都有新鮮的魚蝦吃了”趙昺聽了十分高興,胃口大開,吃了三個炊餅,將粥和菜全都一掃而光。
這把王德嚇得夠嗆,直勸陛下不要吃撐了,反被陛下奚落了一番,說吃飯不吃撐了,怎么能叫吃飯。他聽了反而覺得心酸,陛下是萬民之主,得億萬百姓供養,卻省吃儉用,一些唾手可得的河鮮就能讓小皇帝吃的如此高興。
趙昺吃罷早膳,蹬上頂甲板眺望江面,此時已是深秋,正是秋高氣爽、草長鶯飛,候鳥南飛之際,看著水鳥追逐著船隊飛翔,江魚不時躍出水面。他只覺天地遼闊,精神一振,可看到沿岸土地荒蕪,村莊寥落之事,不由的又皺起眉頭,嘆了口氣。
“陛下,得勝還朝,為何嘆氣啊”不知何時,王應麟也來到甲板上,聽到陛下嘆氣,出聲問道。
“王相,荊楚之地乃是魚米之鄉,可如今卻是百里難見人蹤,成了鳥獸的巢穴,真是讓人痛惜”趙昺回首道。
作為現代來客,趙昺知道在現代人的認識當中,江漢平原肯定是魚米之鄉。甚至是比中原和關中平原又過之而無不及。在明清兩代,中國最富庶的地方當蘇江南和兩湖平原了糧食幾乎占了全國的七分之一,湖北也是在全國排前五的省份。可以說這兩個地方風調雨順,全國都不會發生饑荒了。
即便是此時,荊楚地區在晉室南渡之后,大量北方人口流落到荊州地區,同時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藝,荊州也一舉成為僅次于金陵的重鎮。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又有大批北方人南遷到荊襄一帶,這時的江漢平原又一次的得到了大開發,和中原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在全國的重要意義開始凸顯出來。
如今由于戰爭的破壞,人口散失,大片土地被荒棄,水利設施失修,再無昔日的繁榮。而要重新恢復起來,不知道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
“陛下心懷大志,憂國憂民,乃是天下萬民之福,只要勵心圖治,不需多少年,這里會重新被開墾出來,變成阡陌縱橫的良田”王應麟望著兩岸,指點著言道。
“王相可否愿意為萬民謀福,再助朕辛苦幾年”趙昺扭臉問道。
“臣臣愿為陛下、為萬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王應麟聽了一愣,早在去歲他就與一班老臣上書請辭,致仕歸鄉養老,卻因為北伐而耽誤了,他明白此次回京后便會有諸多老臣放歸,自己也將離開朝堂。而當下皇帝之意,是在挽留自己,讓他驚喜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