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前要沐浴齋戒,趙昺做到了戒葷、戒色,卻做到靜心。他與幾位老臣及禮部、欽天監的,用三天時間騎馬走遍了整個陵區,親自勘察景炎帝的陵寢預選之地,并聽取建議。但是好像在原來的范圍內真的什么吉地了。
這事情讓趙昺很苦惱,幾位相陪的臣僚也不免嘀嘀咕咕。而這也讓他又知道了不少秘辛,他本來是不信什么的,對此也不怎么關注,可轉了兩天,天天聽他們叨咕,把他弄得也疑神疑鬼,半信半疑,覺得也許之說還似有道理。
話說大宋的皇陵選址這個難題還是源起于太祖趙匡胤,一切制度皆是他定下來的,而這個規矩其實是有違慣例,甚至是獨特例行的,后世子孫們為了表示恭順也沒人敢改變。
據隨同的專家們講,鞏義皇陵是按照“五星利姓說”、“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址,對陵地的選擇及對地形的利用有兩個特點一是與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區諸帝、后陵中軸線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陵臺于地勢最低處,一反我國古代建筑基址逐漸增高,而將主體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傳統。
導致這種結果也又有多種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倒葬”。據一位專家講,趙匡胤是頭枕洛河,腳蹬嵩山。這樣的朝向是不好的,一般都是頭枕著山,而其陵址從前是一片湖水,成了水下墓。
而與之相伴的是,許多宮廷的陰陽術士也找出許多葬在此處的理由,把鞏義說成是天下第一寶地說鞏縣這個地方,是風雨所會,陰陽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從來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極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宮的頂部,繪制的就是這樣的星象圖。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說永昌陵是唯一一座由皇帝親自選定的陵墓。開寶九,也就是宋太祖死前幾個月,宋太祖西巡西京洛陽,回程路過鞏縣,拜謁了父母葬地永安陵,登上安陵西北角樓,對大臣說,人生如白駒過隙,終有終點,隨后拿出一支響箭,朝西北方向射去,在箭落處埋石馬一件,對大臣說,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為永昌。這就是永昌陵的來源。
此外還有另一個版本,趙匡胤即位以后,就開始為自己選塋造墓,經過在全國范圍內的千挑選,他選中了先生吳怡道。吳怡道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終于在鞏義發現一處上好的塋地一片湖水中。趙匡胤派人在泉眼里投以避水寶珠,又用一塊大石磨把泉口蓋好,便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建陵工程。陵墓剛剛完工,趙匡胤就死了。
為什么如此反常因為在期間,吳怡道被趙匡胤曾“委屈”地被趙匡胤關過大牢,所以他故意將陵墓方向搞反。“是為了不想讓他家世世代代都出皇帝。”專家說,趙匡胤墓的確屬于鮮見的倒葬,本來按照這個塋穴的地形和走向,陵墓應當坐南向北而建,地勢由高到低,而卻是座北向南,由低到高。這是先生對趙匡胤的故意報復。
不過趙昺還是比較相信官方的說法,因為宋皇室相信一種叫做“五音姓利”的理論,但他這個小白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么玩意兒,讓人解釋了一番才知道所謂“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徵、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土、金、木、火、水對應,以此確定吉利的位置。
趙姓屬于角音,五行屬木,對應東方,所以趙姓人家的房屋適合朝向東方或東南方。倘若朝向西方,則十分不利,因為西方屬金,而金克木。但又有人說,皇陵前高后低,為退龍之勢,有逐漸蕭條之意。這對于子孫來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宋皇室人丁凋落,以及出了徽宗這樣的敗家子,是否與此有關他們自然不敢當著趙昺說,卻也弄得他滿腹狐疑。
這片陵區趙昺早在幾前的護陵之戰中其實就已經進行詳細勘察過,但是他看出來的也只是軍事價值,至于上有什么好的,還真體會出來。而當高宗派出懂的朝臣出去卜地,最后相中就是紹興山間一平地,即當地人所說的山岙。
朝臣稱,這里是不可多得的寶地,但在一般人看來,這里就是一條窮山溝。而趙昺也同樣看出什么好,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曾做過越國的戰略,勾踐令人在此飼養牲畜家禽,供應軍用,留下了諸如犬山、豬山、雞山、南池等地名。犬山就是現在的吼山,如今類似的豬山、雞山都是當越國的后方給養地,仍然猶在。
能沾上點兒王氣的地方,趙昺覺得也就僅此而已,卻也養雞牧豕之用。然而卜地之臣卻認為這里山崗偉峙,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