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這一選擇的不止汪氏,還有眾多其他豪族。他們心底是想投誠于宋的,但宋廷實在是無能和無魄力,不愿意接納,大家只好繼續跟著外族走。迫于無奈,汪氏“堅辟石門,不弛戰守備”,三年后送款于蒙古表示臣服。從此之后汪氏一直追隨蒙古和元朝征服南征北戰,躍馬揚鞭。
汪氏大軍一路過關斬將,鞏固蜀地為元兵征戰江南良好穩定的后方根據地,不僅讓汪氏自身勢力延申依托于此,還將宋朝的后路給直接砍了。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爭位中,汪氏家族又站在了忽必烈一派,汪良臣領兵進擊阿里不哥西路軍,陣斬其帥,使得阿里不哥根本拿不到一絲一毫陜甘的兵馬錢糧,忽必烈得以在東線從容反擊,和西線的平穩不無關系。
有此一事,汪家更是如日中天,“東川軍事悉聽處分”,更授征南都元帥,全力對付四川,從窩闊臺八年汪世顯從闊端入蜀開始,四川打了四十二年。汪氏大軍為征伐四川的先遣軍,取得非常顯著的戰果,得到蒙古統治者的重賞賜虎符,擢便宜都總帥手詔撫秦、鞏、定西、金、蘭、洮、會、環、隴、慶陽、平涼、德順、鎮戎原、階、成、岷、迭、西和二十余州,事無巨細,惟公裁決。
這樣的厚賞,差不多是直接割地相送汪氏。在此期間,而山東、河北的那些世侯早就因為李璮之亂而被削了實力,史氏子侄解除兵權者十七,即便是剿了李璮的張家,也是“例罷”,汪家卻因為在四川賣命逃過一劫,迎來了其家族的輝煌。
所以,汪氏在元朝的顯赫是不無道理的,營蜀營壘、占據陜西等地,幫助元朝統治者穩定西北大局,在防備和鎮壓西北藩王叛亂發揮出重要的屏障作用,有著元朝“西陲長城”之稱。不過,至元十九年的時候汪家還是被朝廷開始削藩。
然而汪家此時已是尾大不掉,汪氏在族長汪世顯的安排下,七個兒子,汪忠臣、汪德臣、汪良臣、汪直臣、汪翰臣、汪佐臣、汪清臣。汪氏五十余位成員,及本上個個都有頭銜,分布在隴右、四川、云南等地,雄厚的家族勢力盤根錯節,顯赫于朝。削藩之事也就虎頭蛇尾的結束了,忽必烈再次恢復汪氏的鞏昌總帥職務。
方臣祐看闊闊真苦了臉,想想道“當前汪家的汪直臣之子汪惟孝,任四川行尚書省右丞兼管軍萬戶,此次換土之后,大汗委其為興元路總管、鞏昌平涼等二十四處軍前便宜都總帥,他對此不滿,便遲遲不肯讓出西川,估計想以此要挾大汗和朝廷吧”
“混賬東西,他一個奴才,哪里比的上皇子的性命,真是愈發沒有規矩了”闊闊真聽了怒道。但是她也知道,當年忽必烈汗欲削其勢力,都未能做到,自己又能如何,頓覺渾身無力。
“娘娘勿憂,此事尚有可為”方臣祐道,“汪家子弟除世襲祖地鞏昌的官職,其余多官至朝廷任職,子弟也有在怯薛軍中,其一意孤行,咱家也可以此相脅。”
“哦,你的意思是用汪家子弟來要挾汪惟孝,逼其盡快撤出西川,使鐵穆耳早日歸朝”闊闊真點點頭,又疑惑地道,“若是在朝的汪家子弟行事妥當,并無把柄可抓,豈不難做”
“娘娘,什么叫做把柄,沒有把柄一樣可以將其治罪”方臣祐笑笑,附耳獻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