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趙昺早早起床,鍛煉一番后照例前往太后處請安,現在其有了孫子孫女也有了精神寄托,且現在景炎帝的陵寢已經開始建設,也讓她了了心中一件大事,心情大好。請安后,太后依舊留他用了早膳,又說了會兒話,他才出宮前往文德殿。
不過趙昺不是去上朝,而是要面試神童。這事兒說起來讓他都感到神奇,他相信世界上有天才,有天生聰明的人,且教導自己多年的應節嚴就有神童之名,他如今也是被朝野成為神童,畢竟自己五歲開府,在瓊州占據了根據地。七歲繼位,領著殘破的行朝守住了最后一塊地盤,又經十年重復江南,已經夠神奇的啦
但是趙昺卻不敢自認神童之名,他記的前世的童年,也正是神童輩出的年代。有的孩子心算的速度能超過計算機,蒙著眼睛能用鼻子認字,還有八歲就出過詩集,十歲就成了發明家他爺爺也熱衷此事,也想培養出一個神童,讓他參加速算班、英語班、奧賽班、右腦功能開發班等等。
結果是可錢花了不少,時間也浪費了不少,老頭兒看看眼前郁悶要死的孫子才放棄了,終于承認自己的孫子不是那塊料兒。趙昺當初也很為此事沮喪,耿耿于懷多年,而這時各種揭秘和打假風行,才知道世界上天才太少,騙子太多,且聰明人都去當騙子了,導致神童都斷代了。
不過趙昺穿越千年來的大宋,發現這個時代居然神童眾多,今天他就要殿上對一百多位各地選送的神童進行當堂考校,并進行認證,豈能不讓他激動。但想此事也夠扯的,難道這個時期真是靈氣復蘇,以致天才輩出,神童都要論堆兒算了。
可趙昺也發現神童傳說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自己前世受騙也不算冤枉。所謂神童,又稱圣童、奇童、天童,是對才賦優異兒童的稱呼,冊府元龜還特地有注釋,即“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于襁褓,穎悟發于齠齡”。
而這也算是中國側面證明自古以來便重視教育,因此也就有了智力超常兒童言行的記載,留下了不少佳話,甚至是神話,當然也有一些是以鬧劇、悲劇收場。我們廣為熟悉的孔夫子在三歲時被其母發現無人教導即能自行習得祭祀之禮,而后成為“萬世師表”。不過,即便是學富五車的他,也曾向七歲的項橐求教,以致孔子長嘆“方知后生實可畏也”
還有趙昺常常拿來自抬身份的甘羅,以此來厚著臉皮懟那些不讓自己親政的人,憑什么甘羅十二歲可以為相,自己七歲就不能親政。當然歷史上還有王勃、王冕、嚴嵩、解縉、方仲永,可謂是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多,激勵著一波又一波后來人。
針對民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神童,朝廷也表示關注,決定對神童們進行官方層面的嚴格考核及系統培養。漢朝相國蕭何制定了中國最早、最基本的神童考核體系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初時童子科在漢朝以薦舉為主。后漢左雄又進一步確定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而兒童一旦被舉為童子郎,即可為官,品德孝悌、成績優異的還可任尚書、御史等官職。當時在太學中很是有不少風云一時的神童。
到了唐代,由于科舉制已經發展、完備,要入選童子科需考試,規定入選者年齡須在十歲以下,考試要求自能書寫,并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給予身分。但由于年少不經事,這些神童雖枉有功名,卻不能去治民,且為防范幼兒憑小聰明獲官,童子科制度在唐代也幾復幾罷。
五代時期,很多不合格的假童子們妄圖魚目混珠,朝廷嚴加申飭,要求必須做好審核。后周時,對于神童的認定門坎亦水漲船高。在復、罷的曲折中,宋朝童子科逐步完善一是有定制,即對奇異童子先試于國子監,而中書覆試,皇帝往往在每年暮春進行最終親試。
對此趙昺本來是持反對態度的,但是臣僚們皆言有神童出現,乃是國之祥瑞,是國家昌盛的預兆。他們這么一說,弄的他也不好駁了眾人一番美意,也只能走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