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的城池是蒙元保寧府的府治所在,早在戰國時期,巴國就曾在此地建都。從地圖上看,保寧府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如果從南面向保寧府城進攻,即便有數倍于敵的兵力優勢也難以展開。并且江對面的阡陌之間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長期的圍困也難以成功。
趙昺記的在明末這里曾發生過一場大戰。南明政權經過注入大西軍新鮮血液后,永歷朝廷在東、北兩個方向組織大規模反擊。東進的李定國復地千里;北線的劉文秀也是高歌猛進,盡復四川盆地。而相比明軍的復地千里,清朝吳三桂、李國翰等將領日子可沒那么好過。
在明軍劉文秀的猛烈攻勢下,吳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寧府之外的府、州駐地丟了個精光后倉皇退守保寧府并計劃轉進陜西,由此,閬中地區迎來了一場慘烈大戰。考慮到保寧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勝仗的劉文秀選擇放棄穩扎穩打,迅速與吳三桂尋求決戰。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據保寧,吳三桂則可隨時威脅四川腹地,進攻屯駐于重慶、成都的明軍,即便是出于日后經營四川的考慮,保寧府當時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軍在保寧將吳三桂等部一舉殲滅,清軍原本部署于甘陜、四川的西部防御力量將為之一空,明軍將扭轉長期被動挨打的形勢,實現“力恢陜豫”的戰略目標。
面對明軍,對手又是被吳三桂評價為“此生未遇如此之勁敵”的劉文秀,吳三桂軍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保寧府城獨特地形和堅固城防。但保寧獨特的城池建設,也讓長于軍陣的劉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
考慮到劉文秀保寧之戰的目的在于殲滅清軍位于西部地區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對保寧府城的進攻時,劉文秀選擇分散兵力,占領保寧府城各地的據點,繼而對吳三桂軍形成三面合圍。
為了向三面環江的保寧府城發起進攻,劉文秀命令部隊造橋貫通,讓戰力強的主力部隊搶先渡過嘉陵江,然后以戰力較弱的張先壁部等依據地勢擺陣,并派遣張先壁的弟弟張先軫背水守浮橋,避免兩岸的明軍被割裂,陣線綿延數十里。
這樣的布置也給了吳三桂突圍得機會,吳三桂率軍避開強悍的劉文秀本部,直沖張先壁陣線,同時,張先軫部也受到清軍攻擊。在吳三桂的沖擊下,張先壁的軍隊陣線出現了局部潰敗,而張先軫部更是慌不擇路自己砍斷了浮橋,連鎖反應下引發了明軍崩潰,而劉文秀的指揮系統因與崩潰的明軍割裂開,也無法及時救援,導致大量明軍馬步兵被趕下嘉陵江,慘敗的劉文秀只能黯然引兵退去。
趙昺深知究其根源,閬中地區如果用于防守,對于自南向北進攻的軍隊可不友善,地形遏制下,即便雄兵百萬也難以施展,若要合圍就會嚴重割裂軍隊的布置,給予守方機會,而如何讓宋軍避免覆轍則是他應該考慮的現實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