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幾個人的介紹,趙昺前世的記憶被激活,他想起了明朝萬歷三大征其中之一就是征伐播州楊氏,但是他也記不得是楊氏第幾世土司了。
不過趙昺還記的明代的播州之亂是萬歷年間投入兵力最多的戰役,共有八路大軍、二十四萬人的總兵力,這個數字是壬辰戰爭中對付豐臣秀吉人馬的近三倍,但是此戰持續了四年之久,消耗的錢糧無數,耗盡了大明國庫中最后一點兒積存。
趙昺想到此不禁有些含糊,他知道歷史俚兵善戰,除了“其民俗悍而好斗,兵馬稱強,間有所調遣,輒踴躍趨赴”的民風之外,還與川地百苗和川黔地區如同一個個小型王國一般的土司勢力有關,為這些悍兵產生了形成的土壤。他們與受到朝廷廷直接管理的土司們不同,川黔地區的土司勢力,可謂是真正的樹大根深。
包括播州楊氏、水西安氏、永寧奢氏等土司勢力,他們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在唐代,就已經在這一地區成為了手握實權名門望族。因此他們雖然在元明時期,成為受到朝廷冊封的土司,但是中央朝廷的勢力,對于這些川黔地區的土司勢力,實際上只能做到名義上的控制。
除了勢大根深之外,這些土司勢力,往往也有非常嚴格的內部管理機制。在歷史上,他們使用被稱作“則溪”的宗法制體系。這一制度的根基,是與當時川黔地區的政治、經濟政策有關,其的政治體系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分封制度。
所謂“則溪”,其實就是倉庫,在安氏內部受到分封的安氏成員,除了會獲得土地之外,最終要的就是還會獲得一個“則溪”。通過“則溪”,氏族成員向自己的領民征稅,并將相應的份額上繳土司,并在戰時,依靠“則溪”來建立軍隊,在土司的指揮下,與其他氏族成員一起并肩作戰。
而俚亂向來是歷代王朝十分頭疼的事情,朝廷在對他們進行武力鎮壓的同時,間或實施羈縻政策進行拉攏分化,為己所用。朝廷在俚地針對叛亂俚民的軍事行動,往往也必須依靠當地俚族勢力的軍事支持,但是俚族勢力們自然不會白白的向朝廷貢獻出自己的士兵。
因此朝廷除了要對參戰的勢力進行賞賜和撫恤之外,還時常要將從叛亂俚族手中剝奪的領地,賞賜給有功的俚族。這種方式無疑會又一次會產生新的強大的俚族新勢力。因此包括播州楊氏在內著名的強力俚族,無一例外,都曾向朝廷發動過叛亂。
但是總的來說,俚民中不乏赤膽忠心之人,在朝廷財政苦難,大廈將傾之時也成為不可多得的精兵強將。宋朝也曾在對西夏、對金、對蒙的戰爭中調用俚兵參戰,取得過不俗的戰績。但最為現代人所知的還是明代的廣西狼兵和川黔白桿兵。
一句“廣西狼兵雄于天下”為世人所熟知,而所謂的土司兵或者狼土兵,其實就是唐宋后俚兵的另一個稱謂。在元末開始實行土司制之后,地方的土司們所擁有的私兵。根據當時的制度,這些私兵雖然平時為土司們所用,但是在中央朝廷需要時,要響應征召。
當然在戰爭結束后,朝廷也會對土司進行大量的賞賜,并且對傷亡士兵進行撫恤。因此對于所處地區土地貧瘠的小土司們來說,為朝廷打仗賺錢,就成了非常重要財政收入來源。所以說本質上,這些土司兵有些類似雇傭兵。
在大明平定倭寇的戰爭中,廣西狼土兵曾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奇怪的是,明代除了明初與安南的戰爭,以及平定倭寇的戰爭中,調動了大量廣西狼土兵之外,在朝鮮之役與日本正規軍對戰,以及和滿州八旗的戰爭中,廣西狼土兵都少有參加。
相反,在大凌河之戰中一戰成名的白桿兵,來自四川的石砫土司麾下。而這支軍隊后來還參與到平定安奢之亂,以及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難道四川土司兵比廣西狼土兵還能打嗎,究竟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冠絕全軍”呢
這個話題當時在網絡上吵得很是熱鬧,趙昺當時也作為吃瓜群眾圍觀過。但是與以往一樣,起初還能進行理性的探討,后來就變成了地域之爭,變成了一場亂斗。那時他可以作為看客當做一場熱鬧看,當下卻不能,這關系到朝廷的政策走向,國家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