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底,趙昺的苦日子也就到了,他開始頻繁出京祭陵、拜神、祭廟,好在今年修了明堂,祭拜天地和社稷這兩項大典可以在京中舉行,免去了不少的麻煩。而另一項工作繁重的工作就是接見入京覲見的封疆大吏和外國使節。
送888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當然也有好事,那就是收禮納貢。這個并非趙昺獨創,據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只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制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傳統,簡單的說就是凡一方之土特產,要將最好的向朝廷交納,供皇族使用,屬稱之為貢賦。
國朝貢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成三種進貢行為一、朝貢,朝貢是別國向中國進貢,這一行為體現了華夏傳統里的外交關系。二、常貢、例貢,是指地方向朝廷進獻的貢品以及對貢品品種、數量和時間的制定。三、個人官員的進獻。
常貢很好理解,下之所供為貢,上之所取為賦。就是各地將一地“所生異物”,也就是特產之物,無償貢獻給皇室使用。而趙昺知道這其實就是一種常稅之外,皇家變相加收的賦。而上貢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上至金銀珠寶,珍禽異獸,下至雞鴨、燈草,皆是能滿足皇室精神上和物質上所需的東西。
不過趙昺知道貢賦對于地方和百姓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精力,也耗費了無數的財力。所以他是能減就減,但是并沒有免除,因為他坐上了這把椅子后就能理解其中的奧義了,這些貢賦大多不值什么錢,卻是態度問題,否則歷史上也不會因為屬國不納貢而爆發那么多戰爭了。
至于個人官員的進獻,其實在歷史上也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為了討好皇帝,前去進貢的皇帝也越來越多,人一多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共性,到后來,官員進貢也需要資格,但史料并沒有記載,所以不知道各個時期,到底要多少品級的官員才能夠有資格進貢圣上。
趙昺作為現代人,自然清楚官員個人絕不會掏自己腰包給自己送東西的。而錢的來源無非就是幾個地方,一是地方官員所謂的公費,這些錢除了其私只用外,也會有一部分變相流回皇帝的口袋;二是地方官員將這筆費用設法變成公費,由地方財政報銷;第三就是打著向皇帝進貢的招牌,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加派給商家。
官員之所以耗費巨資來籌辦貢品,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討好皇帝,聯絡聯絡君臣感情,表達自己對皇家的忠心,以此來獲取皇帝的寵信。因而官員們在進貢物品時,都會進行夸大其詞,而目的也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