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卻有些道理,但是只憑你一言,又怎能取信于人”趙昺微微頷首,他知道其作出的判斷是基于江南商品經濟的發達,糧食總量比較充裕,商業信息的傳播比較充分及發達的漕運體系而言。而這也是事實,他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可還想試探一下。
“稟陛下,此策并非臣異想天開,而是早有先例。”張頌再答道,“早在前唐盧坦治理宣州時,江淮大旱,導致米價大漲,有人勸盧坦用政策壓制米價,盧坦回應說宣州本地產米不足,主要靠外地運米進來,如果壓制米價,米商就不會運米進來了,如此,市場上無米可賣,米價低又有何用而不壓制米價的結果,是商人舟米以來者相望。”
“且本朝范公文正知杭州時逢當地出現饑荒,市場谷價漲至每斗百二十文,其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限制糧價,反將糧價提升至每斗百八十文,商賈聞之,晨夕爭先惟恐后,糧食源源而來,市場糧價也隨之下落;另包公孝肅知廬州時,當地發生饑荒,其亦不限米價,而商賈載至者遂多,不日米賤。絕非微臣胡言亂語”
“賜座”趙昺聽罷,臉色一緩笑笑道,“看來汝在臨安待罪年余,并非是蹉跎歲月,荒廢了時光,還是想了些事情的。”
“謝陛下,微臣不敢居功,此策不過是拾前人牙慧而已”張頌卻是一怔,再施禮道。
“哦,此話怎講”趙昺愣了下道。
“微臣在京中待罪,閑來無事讀了些書,偶得本朝紹熙四年進士董煟所著的救荒活民書。其任溫州瑞安知縣。當時因發生蝗災,瑞安出現連年饑荒。董煟一上任便積極組織抗災救荒,妥善安置來往災民。他馬不停蹄地四處巡查,在敦促各鄉各村捕蝗救災的同時,親臨實地勘查后,發現蝗蟲不食豌豆。遂聯合鄉紳緊急收購豌豆種子,免費發給災民種植。次年,瑞安縣豌豆空前豐收,災情得到緩解。”
“事后其據此及前人救荒經驗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救荒活民辦法,編撰救荒活民書,歸納出二十條具體救荒措施,包括平常之法、義倉、勸分、禁遏糶、不抑價等備荒措施,以及十五種隨宜而施行的舉措”
“董煟”趙昺聽罷苦思良久,不論當前,還是前世,自己從未聽說過此人,而更是頭一次聽說過有這么一本書,看來又是一個淹沒在歷史中的人物。這也就如同被被自己替代的那個人,也只在史書留下淡淡的一筆,若非是當了幾天不被正史承認的皇帝,可能連名字都不會留下。
“陛下,董煟編撰完成此書后,呈獻給朝廷,并刻印頒布。但終歸人輕言微,不為重視,百年之后更不為人所知,所撰的書籍早已淹沒在浩瀚的書籍之中,而微臣有幸得到此書也只是在舊書攤上,花費了區區三文錢”張頌看出皇帝是在想董煟是何方神圣,苦笑著言道。
“雖說有明珠蒙塵一說,但亦有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之說。”趙昺聽出其言中有不忿之意,也有胸中報復難得施展的戚然和不甘,笑笑道。
“呵呵,人生如白駒過隙,不過百年,許多人難以等到那一天”張頌黯然道。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若逢大難,或遭遇不平,便自怨自艾,就此沉淪,也怨不得別人。”趙昺輕笑道,“而今汝獻策有功,朕不會食言,汝可以得到一筆封賞,或是免罪保留品級、官復原職,朕都可以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