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經過多次討論以為宋遼歷次大戰當中,遼軍主要都是從白洋淀以西的地區南下進入宋境,尤其是決定宋遼命運的君子館之戰,、白洋淀以西地區基本都是平原,沒有較深的河流和山川,遼軍基本可以來去自如,而宋朝就顯得相當被動。
所謂失去燕云的北宋無險可守,只是相對于唐朝而言,相比之下,白洋淀以東地區都有密集的河網,而宋軍則可以依靠這些河流,靠船只機動及時調撥軍隊,使得遼軍無從下手。因此,網絡上常說的華北地區地形平坦,宋軍無法及時預警,組織防御的說法并不準確,在趙昺看來至少在宋仁宗以前是不對的。
相比之下,白洋淀以西的廣大地區平坦開闊,是騎兵長途奔襲的好地方,也是遼軍唯一的選擇。既掌握了遼軍行軍路線,又可以利用河網密布的優勢,宋朝終于以水代兵,祭出了防御遼軍的“神器“水長城,就是東線的雄州渤海一線的方田、斥候工程。
太宗時期曾經在雄州到渤海一代修建方田,這些方田不是種地用的田,而是方形陷馬坑,這種坑洞長寬約七尺,同時利用白洋淀以東的密集河網,宋軍引中水灌入坑中,連成一片,成為了騎兵行軍的噩夢。這片地區,宋軍只布置了三千精兵和一百條船只往來巡邏,偵察敵情況,極大的節約宋軍兵力。
同樣是在太宗朝,自從雍熙北伐失敗后,就有人意識到,遼軍進攻的重點地區就是高陽關保州易州一線,從這一地區南下突進最為穩妥,就有人提議在高陽關到保州地區實施屯田,即低處造水田,高出造旱田,一方面可以補充軍糧,另一方面可以依靠水渠配合東線工程阻礙遼軍南下。
但是,這種防御工事在防御遼軍南下的同時,也阻礙了宋軍北伐,而宋太宗本人和一些朝臣還沒有真正放棄北伐的意愿。因此這段工程在太宗朝沒有修建,而是由當地軍隊分散把守城堡,也就顯得當地防御總體水平十分單薄。
車神死后,真宗即位,遼國就開始趁火打劫,企圖南下,宋遼戰爭迎來了第二高峰。剛一開始遼軍就在保州和威虜軍碰了釘子,后來的軍事進攻也曾經擊敗宋軍,但也不過掠奪了更多財富,在領土上遼國一直沒有占到便宜。
而滄州知州何承矩早就開始利用山川湖泊,開始在雄州地區屯田,有了何承矩的經驗在前,于是真宗朝便在白洋淀以西百里平原地區修建屯田水渠工程,這段也成為北宋水長城第二部分。工程曠日持久持續了長達三十年,直到宋仁宗明道年間才終于完成。
這項工程西起保州以西的人工湖泊西塘泊,東到渤海累計四百五十里,橫穿華北平原。這條防線在東部地區南北最寬處居然達到一百五十里,最窄的也有八到十里,水深一丈左右。除此之外,宋軍還在西塘泊以西開始植樹造林,這些樹林還設立河北屯田司和安撫司管理人工林和塘泊。
事實上,宋朝苦心經營的河湖防線,一開始就有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這些防線的作用之下,渡河作戰也不是遼軍所擅長,使遼國對于防線周圍地區的劫掠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宋軍河北地區的糧食供應也有了保證,也正是在這條防線開始大規模修建后不久,就起了重要作用。
到澶淵之戰的時候,遼軍才開始大規模的攻打宋軍城寨堡壘。但是得益于防線的遲滯和告警作用,宋軍的反應非常之快。早在遼軍到來前,宋朝河湖防線周匝地區就做好了準備。遼軍除了在深入宋境后攻克了德清軍和通利軍兩個后方城寨之外,基本沒有太多的成果。而這兩個城寨在開封周圍,除了威懾開封并無實際意義。
待宋真宗御駕親征澶州,同時大量宋軍精銳一直呆在遼軍后方。而遼軍最終的孤軍深入,也使得澶淵之戰轉對宋方有利,因此水長城可以稱得上是宋朝防御遼國騎兵的神作
“此策汝等有何看法”趙昺看罷奏疏,其言所述并沒有多少新意,只是老酒裝新瓶而已,但是對其優勢贊不絕口,極力推薦。
“屬下以為此策荒誕至極,其不學無術,便大肆妄言,誤國誤民,其心可誅”徐無難起身施禮憤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