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夏說“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度的銷售額,上個月的銷售額比9月份多了10。這說明行業復蘇并不是假象,而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咱們現在正面臨行業周期性的波峰,還在上行中,明年的銷量只會比今年更多。我們不能等到明年有了閑錢再去考慮投資,因為投資的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所以哪怕是貸款,我也決定促成這個投資。”
郁行一說“我也贊同遠總的做法。咱們公司主要投資都在工程機械行業,而咱們行業的周期性太過明顯,如果不分散投資,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太弱。等下一輪波谷到來時,不知道還能不能幸運地扛過來。”
崔平生說“我贊同。不把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他是親眼看見興越的慘狀的,負債累累,要不是靠政府支撐著,怕是已經倒下了。
于是跟未來合作的事便在公司內部得到了通過,接下來就是行遠這邊主動去跟未來汽車接觸洽談。
行遠早幾年就已經在研發鋰電池,還跟比亞迪有過相關的合作,不過合作停留在技術交換上,更深層次的合作并沒有。
遠夏這次的打算是,先看未來愿不愿意自己用電池技術換股份,如果不愿意,那便注入資金。
未來汽車起步比比亞迪晚了近二十年,他們以設計和生產新能源汽車為主,電池還沒有自研,準備采購。所以當遠夏提出要用電池技術入股的時候,對方顯然非常心動,說要考慮一下。
行遠不是專門生產鋰電池的,技術比專業鋰電池生產廠商略落后一些,因為投入研發沒有對方那么多。當然也還是可以用的,畢竟跟比亞迪進行過技術交流。
但這對沒有自己電池的未來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誘惑,畢竟哪個做電動車的不愿意擁有自己的電池呢
可是對一個成立才短短兩三年的企業來說,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而前期是不可能從市場回血的,所以有些東西能放的就先放到一邊了。
如今有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眼前,現成的電池技術,甚至連生產線都有,怎么可能不想要就算是技術不是最頂尖的,起碼也能達到八分水準,這不比從零起步要快得多
未來的老板親自給遠夏打電話,表示愿意合作。遠夏便邀請他們來行遠考察電池技術和生產車間,對方欣然同意。
幾天后,未來的老板就帶著一群人過來了,在參觀完行遠的電池研發中心和生產車間后,對方便極力邀請遠夏去未來詳談合作事宜。
遠夏趕緊領著陶陽以及電池研發中心的負責人去了未來汽車總部,未來廠址設在蘇州,離行遠上海分公司不遠,以后雙方溝通也會比較方便。
遠夏在蘇州待了一個星期,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行遠為未來電池技術,并5億資金,獲得未來65的股份。
前期電池由行遠生產,等未來成立電池生產車間與技術研發中心后,再由未來自行生產。兩家公司的電池技術要進行溝通交流,互通有無。
迄今為止,未來尚未生產出一輛汽車,這個投資在外人看起來其實有點像是一場豪賭。
但遠夏知道,在不遠的將來未來會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的一顆明星,現在只需要幾億資金,就能拿到這么多股份,要是等產品上市了,就不可能就只值這么點錢了。
兩家公司簽訂合同的日期是2018年1月2日,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就在前一天,未來發布了第一款汽車,遠夏也受邀參加了發布會。
2018年開門紅,對行遠和未來來說,都是個好兆頭。
2017年,對行遠乃至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來說,都是打翻身仗的一年,整個行業的漲幅超過了30,而行遠的漲幅更是達到了413,年營業額達到了633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