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雖然很多,但很安靜,大家都沉浸在書本的世界中。
遠夏看見書架邊上寫著“小人書租借1本1分1天”。他仔細看了看,老板的小人書足有兩三百本之多,有古典名著,也有神話傳說故事、歷史故事,更多的則是各種革命戰爭故事,比如雞毛信狼牙山五壯士等,還有不少電影繪本,五花八門,內容龐雜,圖畫精彩,難怪會吸引這么多孩子。
遠夏粗略數了一下,看書的小孩有二三十個,他們一天肯定也不止看一本,賺個塊把錢完全不成問題。
遠夏拿起一本小人書,翻看了一下定價,一本差不多定價一角五分左右,非常便宜。
但如果一套有十本,這就不便宜了,家長肯定不舍得給孩子買,畢竟內容含量少,不值得反復翻閱。
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家長認為這是閑書,根本不愿意給孩子買來看。
所以孩子想看小人書,就只能自己攢錢買,但自己買畢竟有限,買一本只能看一本,買一套只能看一套,還有那么多呢。
這也是租書攤之所以這么受歡迎的緣故,買一本連環畫的錢,能夠看十五本誰不愿意呢
遠夏忽然有了主意,他要給爺爺開個租書攤,也不用賣別的了,如果生意好,甚至可以租個房子,再也不擔心風吹日曬。
遠夏又看了一下這些小人書的出版社,就是省出版社出的,印刷地點都在越城,這就意味著,他可以直接從越城買書回去,等下午去了軸承廠,他就去出版社問問情況。
遠夏興沖沖回到旅社,看了一眼墻上掛著的鬧鐘,三點一刻,他回到房間,馬安民父子剛剛還沒醒,便忍不住拍醒了馬建設。
馬建設一臉迷瞪,抹了一把臉,打著哈欠問“幾點了”
“三點一刻,要不要叫醒你爸”遠夏壓低了聲音問。
馬建設便大聲說“爸,三點半了,我們什么時候去學車”
馬安民也醒了“三點半了嗎那我起來,先去軸承廠交提貨單吧,再帶你們去學車。”
馬安民開著車,帶他們到了越城軸承廠。
遠夏對軸承廠十分熟悉,上輩子他參加工作后,干的是最骯最累的機械修理工,但他并沒有抵觸,很快就上手,表現優秀,各種機器都能修,廠里還送他到越城機械廠進修學習。
機械廠將他安排到了自己的子廠軸承廠,在那里認識了郁行一。兩個年輕人十分投緣,志趣相投,成了最好的朋友。
后來郁行一不滿軸承廠死氣沉沉的景象,想出來單干,便寫信征詢遠夏的意見。
這想法正好與遠夏的不謀而合,兩人便一起停薪留職下海,辦了一個叫行遠機械的零部件加工廠,就是后來行遠機械集團的前身。
一切都是記憶中的樣子,遠夏看著越城軸承廠大門的時候,手不禁顫抖起來,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他趕緊扭頭控制了一下情緒。
車子在軸承廠門外停了下來,沒開進去,馬安民下了車,步行進去交提貨單。
遠夏和馬建設跟著他一起進去了,門衛還是遠夏認識的老常。
老常認識馬安民,見他們過來,只是例行公事登記了一下,說“進去吧。”
遠夏張開嘴,猶豫一下,還是沒出聲。等他們進去之后,他又突然停下來,說“馬叔你們先去,我去打聽點事。”
馬安民父子都驚訝地看著他“打聽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