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紡織品的民族品牌,都是從代加工做起的,做大后就自創品牌。這個錢老外賺得,中國人就賺不得
司海波還聽從了遠夏的建議,自己請設計師,仿大牌可以,但是不能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甚至在全國大中城市開專賣店鋪產品的點子遠夏都給他建議了。
司海波現在雄心勃勃,要打造屬于國人自己的運動品牌。他現在受遠夏影響很深,時刻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放在心里,掛在嘴上。
司海波這邊可以給行遠反饋產品性能,這樣就能針對性地改善和提高產品性能。
這次的大設備展廳,行遠依舊是老位置,在日立建機的斜對面。
日立建機眼瞅著行遠的產品從一款最基礎的輕型自卸車變成兩款空調自卸車,今年更是夸張,直接又拖出了兩臺挖掘機,輪式和履帶式的都有,這研發速度真是令人咋舌。
日立建機的工作人員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正在見證一個中國工程機械品牌的成長與壯大。
速度快只是外人認為,而行遠自己覺得,他們的研發速度并不算快,如果研發人員充足,資金充足,這兩臺挖掘機早就該上市了,哪用拖到現在。
行遠機械的挖掘機發布會同樣十分具有轟動效應。
國內目前也有好幾家國有企業正在研發生產工程機械,比如越城機械廠就在生產履帶式起重機,這也是個863計劃項目,不過目前還沒有推出新產品。
而且國企比行遠具有更大的優勢,他們有國家的資金扶持,有大量優秀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不僅能組團去德國日本參觀訪問學習,引進外國先進技術,還有國內多家研究所的技術支持。
不像行遠,只能埋頭自己摸索,缺人、缺錢、缺技術,所有的問題全都得靠自己去解決。
行遠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遠夏的先見之明,起步比同行早,研究方向要明朗一些,少走很多彎路,可以將資源、人力物力集中合理利用,減少浪費。
行遠生產的履帶式挖掘機并非國內首創,這之前,已經有上海建筑、合肥礦山等工廠生產出了多種型號的液壓挖掘機,其中就有履帶式的。
但行遠是國內首家生產履帶式液壓挖掘機的民營企業,這足以在業內引起轟動,要知道,國有工程機械廠目前都面臨著技術落后、生存艱難的窘境。
被國外進口的工程機械產品打壓得快要生存不下去,國家也在想辦法引進同類外企,與國企進行合資,達到引進技術的目的。
而行遠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卻在這個時候殺出重圍,竟然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挖掘機,怎么能不引起業內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所以這一場發布會又引來了大量的報道,遠夏積極配合采訪,這可是最好的廣告宣傳方式。要是沒人來采訪自己,他還打算回去找遠秋來采訪報道他們呢。
不過廣交會上挖掘機的精彩亮相并沒有引來多少訂單,無他,挖掘機太貴了,一臺挖掘機二三十萬元,這年頭私人是幾乎買不起的,只能是建筑公司買。
而去年全年,全國的液壓挖掘機產量也僅有一千多臺,說明產量與市場都受限于當前的經濟水平,都不大。
廣交會上賣得好的依舊是電動縫紉機和自卸車,三款新品幾乎沒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