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點點頭答道,可以。
在幾個族人的左右陪同下,道士和小徒弟來到了祠堂門口,就在那大照壁前,和之前一樣,已經為道士準備好了所需的桌子、香爐、蠟燭等物品。
小徒弟將肩上的藤條箱子放下,從里面取出各種法器,一一放在桌子上,當然,道士稱這張桌子為“法壇”。一切準備就緒后,小徒弟回身看了看道士,道士點點頭,小徒弟便點燃蠟燭,之后焚香,插入香爐中。
小徒弟退至一邊,道士便上場了。先是雙手合十,作禱告狀,片刻,從桌子上取來了“三清鈴”,搖了三搖后,口中念念有詞,念了一陣子,又取來畫符,又在念念有詞中,將畫符置于火燭上點燃,燃了大半,便隨手拋向空中。
如此一套程序,道士做了三次,第三次拋了即將燃盡的畫符后,道士盤腿坐在了蒲團之上,雙目合上,保持著“五心朝天”的打坐姿態。
祠堂外聚滿了人,都要看一看這道士究竟能給出什么樣的解釋。族長和族中長者本來是在祠堂議事大廳里坐著等待,族人通報說,道長來了。族長便也坐不住了,連同幾位年事已高的長者也都一并來到了祠堂外,只為親眼見證這道士又能作得什么法。
不遠處幾個頑童追逐打鬧,見照壁前人頭攢動,便也跑來看熱鬧。見道士閉著眼睛坐在蒲團上,也許孩童覺得新奇,“怎么這人坐著就睡著了?”
幾個孩子走近道士,大概是想看一看,或是戳一戳那道士,看他是真睡著了,還是裝神弄鬼。
大人們見小孩子跑來搗亂,便大聲呵斥,大人們神情嚴肅,幾個頑童便也不敢太放肆,于是退后,也學著道士模樣,坐在了祠堂墻邊的青石條上,也是那種“五心朝天”的打坐模樣,只是那眼睛卻是半睜半閉,因為他們也是要觀察的,生怕錯過了瞬息萬變的新奇場景。
小孩子顯然不及道士的耐心,這打坐,并不好玩,不多一會兒,幾個頑童便都不再堅持了,不過他們并沒有離開,和大人們一樣,為的也是要看看這結局如何,看一看這道士究竟如何收場呢?
如何收場?閉著眼睛的道士仍在思考,此刻他已然是在作最后一次的情景推演,他在思索其中是否還有漏洞,或者是瑕疵。反反復復捋了又捋,只覺得很完善了,便又推算一下所謂上天請神的時間。
小徒弟已經從他身邊經過了兩次,道士雖閉著眼睛,但心里非常清楚,他知道小徒弟已經續了兩炷香,這第三炷香怕是也差不多快燃盡了,道士便打了一個激靈,“嗚……”的一聲,拖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尾音,之后又打了一個激靈,口中念道:“無上天尊,弟子叨擾了。”之后便又回到了打坐的入靜狀態。
道士神神叨叨的,他所要營造的場景實際還是很有邏輯性的,他的意思是:我上天了,跑了大半天,問了祖師爺,得到了答復,叩拜了祖師爺,我又回來了,這返回人間還是要走上一程的,故此,他道了一句“無上天尊,弟子叨擾”之后,又憋了一會兒,那意思就是正在返回的路上。
當然,這就是他的表演,至于從天上返回到人間需要多久,那就得看心情了,心里又數了一遍口袋騙了多少銀兩,數清楚后,這道士便又“嗚……”的一聲,還是拖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尾音,之后便睜開眼睛,他沒著急站起身,而是做了三次吐納,然后又用袍袖輕輕擦拭了幾下額頭,似乎是在擦汗的樣子,有沒有汗,他心里當然最清楚,如果有的話,那也只可能是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