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娘子聽說張婆子有線索,不等司空去催她,自己就開始著急了,“張大娘,這賤婢的事關系著咱們桑家的臉面呢,你知道什么,趕緊說給大人聽吧。”
張婆子方鼓起勇氣開始匯報情況,“老身見娘子一直在盤算兩個多月之前都見過什么外人,就想著提醒娘子一聲,不是見了外人才有機會出事。娘子想想,昌寧街的小宋夫人,可不是外人”
她這么一提,桑娘子自己也仿佛想起了什么,連忙對司空說“張大娘說的是奴家的表妹宋徐氏。夫家就是昌寧街上開著調料鋪子的宋家兩個多月前,她約奴家去顧橋鎮山上的靜心庵,她的大兒子剛成親不久,她是要帶著兒媳去拜拜送子觀音。來回也就兩三天的事,奴就跟著去了。”
司空聽到顧橋鎮,再聽到山上,心里就忍不住咯噔一下。
顧橋鎮鎮外的小山坡地勢不高,離著鎮子又近,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鎮上的人說起來也都是“山上”“后山”“山腳下”這樣稱呼。
但山上其實也沒有多大,兩三個山頭,腿腳利索的人一天也就逛完了。
地方雖然不大,但因為離著鎮子近,多少占了些地利之便,很有一些東西往來跑買賣的生意人,故而小山頭多少也算是一處景點。人多了,寺廟也就陸陸續續建了起來。
這個靜心庵說起來就是前兩年剛剛建起來的一個小庵堂。庵堂不大,里里外外也就七八口人,不知怎么就傳出了一個送子娘娘特別靈驗的名聲,一下子就成了那些成日被困在后宅,沒什么業余文化生活的家庭主婦們首選的出門觀光地,而且理由都很充分求子。
沒兒子的年輕娘子們替自己求,有兒子的中老年婦女替兒子侄子外甥來求,不管能不能得菩薩開眼賜福,總歸是有個正經的理由出來透透氣。
于是香火日盛。
司空不大確定的問桑娘子,“這個靜心庵,離著青水庵遠不遠”
“不遠,”桑娘子忙說“靜心庵的位置略微高一些,從靜心庵出來,繞過一片竹林,就是青水庵了。這片竹林因為長得齊整,竹林中又有石板鋪路,所以即使是雨天,游客也愛去哪里走一走。”
這個司空就不知道了。他們那天上山,也只是在青水庵周圍看了看,后門出去檢查了一番,并沒有再往遠處走。
司空甚至不知道往山上走還有一處庵堂。
如此一來,司空又有些憂心這件事是不是跟青水庵有關系。
桑娘子也只是想起了這件事,具體瑩娘子怎么不對勁的,她就想不起來了,連忙又轉頭去看張婆子。
張婆子四十余歲,人生的富態,舉止倒是一絲不茍的規矩。她行個禮,規規矩矩的回話說“那次陪著娘子去靜心庵的共有四人,除了老身和管著針線的黎大娘,還有兩個丫頭,一個是阿瑩,另一個是阿燕。”
桑娘子點點頭,“正是。”
“當晚宿在靜心庵,老身與阿燕住一間禪房,聽阿燕說,白日里剛收拾好東西,阿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她到處找也沒找到人。幸好那會兒娘子與宋夫人去了前殿上香,身邊有黎大娘跟著,也沒吩咐丫鬟們做什么事,這才遮掩過去了。”
桑娘子聽的一臉懵懂,“可有人看到她去了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