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明理,這話真不是渾說的,年歲漸長,鄭地虎也逐漸發覺了學習的好處,這些知識,哪怕是掃盲班的知識,也讓鄭地虎感到頭腦仿佛逐漸地更加清醒,甚至對報紙上的消息也能領悟得比平時更快捷了。
說句題外話,他本是個最不喜歡看話本的人,覺得還不如摟著粉頭作樂呢,在他心中,只有玩不了旁的窮措大,才會寄情于文字,但上完掃盲班之后,鄭地虎不知不覺就迷上了看蜀山劍俠傳,還有斗破乾坤,也叫人買了幾套回來,他那些手下,個個也都要上學的,原本大字不識幾個的,認字之后抱著斗破乾坤看得不亦樂乎,得了閑還要去茶館聽人說里頭的章回,儼然也是樂不思蜀,半點都沒有著急回去的意思。
鄭地虎這個班上,學習速度也是分出了快慢,大部分學生很難在半個月內畢業,一個月內畢業的,如果不是鄭地虎、張宗子這樣已經在外頭接受過教育的,便是郝大陸這般的聰明人他們一家倒是都不錯的,郝大陸的娘,四十多歲的人了,居然半個月就考過了掃盲班,要不是小腳,早就找到好工作了,而郝大陸的義父、義妹,上了一個月以后,也和鄭地虎一起通過了考試。
其余比如鄭地虎的手下,郝大陸同船的那些船工,三科里反正總有一科是拖后腿的,恐怕還要再上一個月才能畢業。大部分人就算是郝大陸的小腳老娘,都選擇去初級班繼續就讀,一開始鄭地虎是很吃驚的,他在外頭可沒見到這么多一心向學的老百姓,大多百姓都愚笨短視得很,如果不是來了買活軍這里,鄭地虎甚至不相信百姓們普遍有掃盲班畢業的能力,他覺得大多數人都大字兒不識的現狀,是和他們的天賦匹配的。
人的好奇心就是這樣,隨著了解而不斷的滋長,鄭地虎原本對買活軍的認識,只是三省交界處有些本事的草頭王,現在開始插手海運,但隨著他來到云縣,待了一個月,鄭地虎已經完全沉浸進本地的生活里去了,他覺得自己在買活軍這里的一個月,學到的比在羊城港的兩三個月都要多得多,改變也要更大,鄭地虎現在竟對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關心了起來,并認為這是雞籠島發展的一大關鍵了。
為什么買活軍的百姓們這樣地有學習的熱情呢是因為大多數收入高的崗位,都有硬性的規定,必須要初級班、中級班畢業才能擔任,而一些管理崗,上頭的吏目基本都是彬山的老人,最次也是云縣、臨城縣這些已經被占領了好幾年的地方出來的,便是因為只有這些地方出來的百姓,有考過高級班的可能,重要崗位都是由高級班加上政審分來進行篩選,這是買活軍這里的特色。
人往高處走,但凡想要上進,那自然是要讀書嘍,而且,半日工和一日工的報酬是相差不多的買活軍這里,人們一天大概在外活動十四個小時,往往是上四個小時的學,再工作五到七個小時,以此來收取報酬。日薪是以這一點為基礎來進行計算的,那么如果有人不上學了,改為上全天的班,他的收入也并不會變成原本的兩倍,而只是原本的15倍,甚至只有12倍,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買活軍自己的工廠和單位是嚴格地執行這條規定的。
其實在鄭地虎看來,做全日工的不劃算,才是很多百姓繼續去讀初級班的動力所在,在他的觀察之中,只有那些腦子實在不靈活的農民,才會來做全日工,他們多數都是乘了農閑,趕緊地賺一些銀兩回去,來償還自己買牛的欠債。而種田反正是不要求學歷的,因此他們愿意做全日工即便是如此,還有些腦子靈活的人,暗暗地在兩處單位做半日工,這樣可以多拿一些,一天大約多個十文的收入,不過是多花一些力氣罷了,他們是很情愿的。
這樣的人雖然有,但不多,因為半日工的工作時段偶然是要有調換的,做兩份工的人不太好協調。總的說來,在鄭地虎的觀察下,做全日工的人還是很少的,只要是腦子稍微清楚一些的農民,這時候都在盡量地上學,希望能在城里找到個穩定的工作,好把一家人都接出來,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而且以買活軍現在這蒸蒸日上的勢頭,想辦到這一點也并不難。
十八芝恐怕是很難和買活軍競爭人口流入了鄭地虎逐漸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也想搬遷百姓去雞籠島,而且首選的就是老家泉州晉江一帶,但這一個月來,他在交易大廳里遇見了不少泉州商戶,這是十八芝都無力阻止的,除非和買活軍公然翻臉,否則怎能讓泉州的老兄弟們有錢不賺而有了交往,有了報紙,毫無疑問泉州這里的百姓,倘若想要背井離鄉討生活,首選也是還在一片土地上的買活軍,他們甚至會指望買活軍把泉州都占了,這樣百姓們就有了活路,而且也不用離開家鄉。
如果學習買活軍,引入遼東的流民呢這又有了籍貫的顧慮,凡是鄉黨,必定抱團,鄭地虎還沒想好十八芝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買活軍這里的經驗他們借鑒不了買活軍通過鼓勵分家、頻繁調動、打散編組來消除鄉黨抱團的土壤,十八芝沒有這么多騰挪的余地,而且他們搬遷百姓很多時候是以宗族為單位的,怎么可能到了地頭去拆散人家一族人雙方的基礎不同,連學都學不來,光看著這么多好法子,也只能干流口水干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