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消失而矛盾仍在,便可能通過別的危害更大的辦法宣泄出來,因此幾代君王,從沒有真正阻塞言路,只是時而清理敲打,道理便在其中了。別看皇帝做事荒謬,信用閹黨,其實從這幾年的施政手段來看,還算是懂得這里道理的,不料信王雖然年紀幼小,卻也如此穎悟。
“只是天下賢能者少,以至于若不填充謬誤,大多數人都無話可說,連架也不會吵了。”孫初陽也忍不住開口道,“這些謬誤雖然在舉例中十分荒謬,但若以華文矯飾,讀者能指出錯誤的又有幾個只怕是道理雖在,甚至人盡皆知,但論戰爭吵中能自如運用的,也是少之又少。”
“嗐”
大家也反駁不了,王知禮作為喜怒無常的閹人,更是從自身經驗出發,判斷道,“恐怕氣上心頭時,對謬誤的運用反而成為一種本能呢這世上肯好好吵架的人,實在也是不多的。”
雖然深奧晦澀,僅僅是這二十四條謬誤的定義,眾人便反復讀了近半個時辰,但很多人都把這一長段完全默背了下來,認為這說法又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而且不管他們在罵戰的時候,是否會完全避開其中的手段,但這不妨礙他們用這些知識去解讀敵手的文章,并且從中找到他們的邏輯謬誤。
而且,眾人也都肯定孫初陽的說法,相信這是仙界流傳的典籍記載原文。畢竟這二十四條謬誤分別為稻草人、錯誤歸因、訴諸感情、謬誤謬誤、滑坡謬誤、人身攻擊、訴諸虛偽、個人懷疑、片面謬誤、誘導性問題、舉證責任、語義模糊、賭徒謬誤、裹腳幻覺、訴諸權威、合成謬誤、籍貫謬誤、非黑即白、竊取論點、訴諸自然、軼事證據、德克薩斯神槍手、中間立場,光從語言來看,就完全不是華夏習慣的說辭,必定是謝六姐從仙家典籍中摘錄無疑。
“應當和教材一樣,都有原本在,再由謝六姐匯編。”信王有些憧憬,“若是能取來天書原本一觀就好了”
天書的正確性一向是無可批駁的,而且哪怕對于文章感到不適,但眾人卻也對邏輯產生了一種朦朧的向往,意識到這亦是一門大有可為的學問。有這樣想法的人,非止信王一個,但當然只有他可以隨便亂說。他一邊說,一邊就翻開第八版,續看答疑的后文,輕呼道,“果然是滑坡謬誤”
不錯,這篇答疑,在介紹了二十四條謬誤后,便指出了張天如的原文,其實便犯了滑坡謬誤的錯誤,而且也遺漏了自己的舉證責任,并且把法令本身的漏洞和產生的社會后果進行了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