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議終于達成了
這一天,買活軍治下州縣的街巷尾,接連不斷地傳出音色各異的招呼,“報童,給我來一份周報”街巷尾的租書店報刊亭里,也不斷有行色匆匆的吏目、農工、商戶,拿著十塊錢的鈔票,扔下一張,拿起一份報紙轉身離開。
買活周報面試以來,發行量逐漸增加,這一期在印刷伊始已做了準備,比往常還要多印了十萬份,為的本向域外各地的州縣散播,但沒想到光治下便供不應求,許多平時不買報紙,只蹭著在租書店里租來,又或去茶館聽人說書、自己茶館報紙的人家,這一次也花錢買了一份要自家收藏起來。
雖戰爭的陰影并不算太濃郁,但和平也總算到來了
也說不原因,但不少人家總覺得這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自發地去割肉的人家,讓屠宰場和肉鋪都有些猝不及防,而本就繁華的食肆一條街,今天甚至有許多食客要在門外排起龍來,不管什飯館,今天都很少有不滿座的。人們愿意慶祝和平,哪怕只個小小的和議,就連最迂闊的書也不覺得這爭端的結束,但,哪怕一小段時間的和平,這也值得慶祝的。
而且,在買活軍的活人來,和議的內容也讓人滿意的至少可以視作買活軍的勝利,雖他們說不出條條道道來,但總覺得和議的內容了讓人心里歡喜。買活軍似乎并沒有吃什虧,這就足夠讓他們為六姐高興了。而更讓這些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的活人高興的,則買活軍技術的擴散和議中約定了,買活軍向敏朝供應三年高產糧種,而這就足夠讓許多人自發跪拜在地,感謝著謝六姐的慈悲了。“六姐高義我老家有救了,我老家有救了呀”
有多少流民,被殘酷的天候、如狼似虎的地主吏目、沉重的印子錢一起驅趕著離開故土的他們又有多少親戚倒在了顛沛的路途之中落葉歸根,這人們最樸素的愿望,雖在家鄉他們也并非沒有受到冤屈,雖離開時未必不懷著怨恨,但百姓們寬容的,當他們的窘境在買活軍這里得到了解除,當他們吃得飽飯,也穿得起衣之后,恨意便在剎那間化去了,留下的只有濃厚的思鄉之情,還有那對故鄉的深刻眷戀。
家鄉的百姓們,能吃得飽嗎家鄉的吏目們還那樣刁惡狠毒嗎家鄉的天災這幾年可還頻繁嗎
許多從遠方來的流民,都在設往家鄉帶信,順帶著送買活周報,向故友親朋證明自己過得還算不錯,但他們也關注著家鄉的消息,故鄉可沒有買活周報,而一封書信又往往需要半年以的時間才能送到。有的擔憂,或許在下一封信里都被證實,還有比自己能想到的更壞的消息。他們收信時的心情沉重的,但卻又那的無力能做什呢除了祈禱六姐快些把自己的老家打下來以外,他們什都做不了。
現在便不同了,和議中去掉那些讓人不知云的東西,在措施,每一條都那的有力高產糧種的買賣,還有技術人員的支援,買活軍不但包賣,而且包教,派遣田老爺去往各地,教導百姓們堆肥種地。
“我愿去呀”
不知多少處中,都響起了一樣的聲音,那些外來的流民們,有些才安頓下來一兩年,剛剛有了自己名下的田地,憑借著平日里的殷勤小心,以及遇事甘愿吃虧的容讓寬忍,在村里站穩了腳跟,剛過了一點寬心的日子,此時卻擼起了袖子,著急地說,“我們老家的地,種土豆定有大收成的倒比種麥子要好得多我愿回鄉做田老爺該去哪里報名呢”
“六姐大慈悲六姐大善六姐命百歲”在這個自告奮勇,自覺得很種田,也說家鄉土話的自號田身邊,他的老母親卻已潸淚下,自發地在神龕前,對著那面目模糊的短發姑娘禮拜了起來,“六姐救苦救難,六姐平安萬福”
“哦朝廷也要開特科了”
和已開始對謝六姐頂禮膜拜的百姓們不同,林林總總出于自愿或非自愿,來到買活軍這里的書們,卻對和議中的這一條更加敏感,眉毛挑得老高,“這說來,現在買活軍這里也不算投敵背主嘍”
不少書便立刻動起了心思,“那將來買活軍這里不也開八股科呢”
“多少年來的文脈傳承,總不能斷絕在這一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