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好,新年好”
“恭賀新禧,萬事勝意”
噼啪啦的鞭炮聲,從除夕夜到元旦清早,竟夜就沒有停過,大清早百姓們接了灶神,爭先恐后放開門炮時,姑蘇城內更是熱鬧得堪,從上到幾乎都籠罩在了淡淡的煙霧之中,色剛放亮,青石板路上便是行人如織、車水馬龍,個個行人都穿紅著綠,剪了烏金紙做的鬧嚷嚷戴在鬢邊,見了面管是否知,目光遇,彼都是拱手行禮,道幾聲吉祥話兒。“新年康泰”
“安康如意”
“這是我家老爺的賀貼,恭賀新禧,茶就喝了,您客氣”
街上來往的,除了去親人家拜年的百姓商戶,趕往衙門朝賀的官員吏目之外,還有被老爺們遣來投拜帖請吃春酒的跑腿小廝。原來節人情繁雜,難以親身應酬,官場民間都流行寫賀年帖,關系若最疏遠,得賀貼,若是介于疏遠與親近之間,賀貼中便會提到自家春酒舉辦的時日,到得當日,客人即便繁忙,也總設法露個面,這才是全了雙方的禮數。
自然了,若是彼尊卑有,那么上位者寫個賀年帖便算是完事了,位者親自前去拜年才好,國人自古多禮,其中蘊含的人情世故,實在是兩句話可以說盡的。姑蘇城元旦到元宵這半個多月,從虎丘到閶門,路這七山塘的繁華盛景是再消說的,七山塘兩岸的大小酒樓也是日日爆滿,還有無數立辦灶班,也都是忙于奔波,今日這家春酒,明日那家小聚,足足忙過整個月,才能輪班歇息。
既然有人辦酒宴,那么月的碼頭貨運也是少了的,酒菜魚肉,哪個采辦們出城去搜羅了送來休看這年節萬眾歡騰,其實奔忙的人還為數少呢,無人理論罷了。
新年頭三日,萬事論,城門都緊閉了,開了幾處角門運送菜蔬,從上到,論官兵百姓,鎮日飲宴,姑蘇富庶,便百姓家,過年吃得起肉的人家也是多數,也能喝得起酒,城內處處都能見到酩酊大醉的漢子,依靠著街角,或是酣然大睡,或是丑態百出,竟至于當眾溺溲,眾人也是見怪怪,笑罵幾句,便由得他們去鬧騰。
吃飽喝足了,余便是看戲,城分晝夜,從清早唱到深夜,各街坊都有戲班子吹吹打打,唱的也都是那些吉祥喜慶的劇目,什么龍鳳呈祥,什么蟠桃會、麻姑獻壽,么取吉祥好意頭,么也有唱些什么神仙斗法的戲目,取個乒乒乓乓,唱念做打的熱鬧。
姑蘇城這唱的自然是昆調,過了月初三,戲班子便立刻收了行頭,在街頭唱了,到富戶家中去唱堂會,有時還唱全本牡丹亭,有時候唱個二時辰,便立刻告辭了趕往家去,非如,滿城請客的人這么多,戲班子哪勻得過來每年這時候,也少得鬧出些班主應了兩家,指了小學徒來代唱,或是炮而紅,又或是唱疵了惹來主家滿的小故事。
“今年倒是難能過了個舒心年”
大年三,大家顧著樂呵,凡是紅人,家中必定是賓客盈門,多得是登門拜會片刻,便留門貼走人的拜年人,家家戶戶都忙于迎候,到年初四各家堂會春酒安排起來了,主人家這才有閑心與二好友談說地,手抖著剛送過來的報紙,笑道,“數十年來,頭這全年都沒有什么太壞的消息,尤其是遼東,更是捷報頻傳,這樣看來,買活軍實在也算太壞,總算有二可取之處,更可喜朝中務實肯干的諸公,終于有了出頭之日,這個和約,我看便擬訂得很好就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實施呢這高產稻種,我們姑蘇城總該分潤二吧”
“少了誰也少了王老兄的份啊”送報紙來的客人姓申,他是取了個巧宗,知道王家宴客忙碌,這幾日定然會分撥出人手,去碼頭處打望來船,碼頭小工這幾日也輪值,沒有多余的人手將報紙送來,今日來赴宴以前,便特地去水門碼頭繞了圈,果然買活軍的新報紙已經到了,便連忙買了十余份當伴手禮,見到王老爺便遞了上來,于是也被邀入小書房用茶,必在外間和那幫尋常人家寒暄應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