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全因為他們感到買活軍并不歧視商人,也不欺負他們直到有了買活軍的不欺負,他們才能感受到,在原來的環境中,他們所一直承受的歧視,其實是一種苛待。
但,這是外來的商人,買活軍把他們當成了通往他們家鄉的觸角,也的確是因為結交了這些商人,私鹽隊才能在那么多地方順利的建立堂口,一路上也不會遇到太多的阻礙。給予這些外來商人一些特殊的待遇,對買活軍來說也的確能收到好處,而且,遠來是客嘛,一些款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而本地的商人,感受到的就又不太一樣了,買活軍這里,若是要做糊口的小生意,譬如開個早點攤子,做個走街串巷的貨郎,那么所感受到的都只有買活軍的好處。而一旦想把生意做大,便立刻是束手束腳了起來,規矩不但非常的新,而且相當的多,他們所熟悉的那一套,現在不管用了,甚至反而可能會帶來禍患孝敬長官、打點上下什么的倒是依舊可以做,但做了以后,要承擔全新的風險,可能因為賄賂被送去做苦役。
這是一種在以前幾乎不可想象的限制,當然,如果大家都不打點,對商家來說,也是省了一筆開銷。但其余的限制,便讓人很是無奈了,謝雙瑤以及手下的吏目,都有接到類似的反映買活軍這里的生意,相當的不好做,除非是做外銷生意,否則,在本地若是想要做生意的話,很容易就會落得虧損的下場。
這是因為買活軍的官府,在商業上前所未有的活躍,而且民間的商鋪也很難予以競爭的緣故。官府的商鋪,如果能做到物美價廉,那么他們的競爭力是非常強的,因為其天然就是一個強大的商業聯合體,而且承受虧損的能力要比個人的商鋪強得多。
比如說糧鋪當然,說糧鋪是有些過分的,因為買活軍對糧食的貿易把握得非常嚴格,時不時因此殺人,但即便真的有私營的糧鋪,和官府的常平倉競爭,他們也是競爭不過的,因為買活軍官府的常平倉和敏朝不同,敏朝的常平倉,是各府、各縣自負盈虧的,但買活軍的倉庫則是全省統一管理,他們內部發達的交通,使得庫存可以方便的調動,也就是說,官府可以近乎無限的以低價吃進糧食,在需要時再近乎無限地用低價出平糧食糧商又是很本地化的行業,最多能調集一縣的糧食,他們是沒有辦法和集合了一省之利的常平倉競爭的。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罷,衣食住行也好,甚至是票號、錢莊乃至鏢局,所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生意,又哪有能和買活軍競爭的買活軍一出手,必定是挾工業化的威力大殺四方,終端銷售商還好,換個地方進貨,店一樣是開的,但生產商幾乎就只有被買活軍兼并的命運。說白了,買活軍其實就是如今全天下最大、最有實力,也最能競爭的大生產商。
這也使得買活軍治下的商人,除了終端銷售之外,就只能做經銷批發的生意,想要豐厚些的利潤,便只能從事對外貿易,承擔長途運輸的風險,辛苦地賺取極力帶來的差價范十三娘的確是個人才,她是第一個找到了買活軍弱點的生產商,在中成藥保健品這個大有前途的藍海中,買活軍的生產是不占優勢的,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掌握大批量出藥材的技術,而范十三娘也意識到這一點,搶在買活軍之前開始發展這方面的技術了。
范十三娘能不能競爭得過買活軍呢答案是顯然的,雖然謝雙瑤也不是很懂栽培藥材,但很多此時的藥材也是食材,比如說山藥、黃精、薄荷,這東西在后世是很普遍的食材,現在賣的貴,可能是因為種不得法,或者種子不好,產量上去了,價格不就下來了嗎
這方面的文獻她應該是搜有不少,而且是她的專業,她可以自學,比起范十三娘還要雇人慢慢試錯,還要找地,買活軍的優勢是極其顯然的。買活軍進入這個行業之后,范十三娘也就只能吃些邊角料了,若是她自己量產藥材的努力失敗,她能賺多少錢完全要看買活軍的臉色買活軍的同類產品賣多少,她就只能賣多少,如果她從買活軍這里進貨,買活軍要她賺得多,她就賺得多,要她賺得少,她就賺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