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新禧,新年萬福”
“康老漢兒,你現在是享福了,阿霞這樣出息了還要將你接到城里去住啊”
“哪里,哪里就是叫我去工地上看大門的,好歹也有點事做”
“客氣了,你啊,小心了一輩子,什么都不肯占個先,我就看你是個有后福的,果然不錯吧,現在孫女兒出息了,你也算是沒白苦,這不就要進城去過好日子了”
“哎借你的吉言了,去不去還不一定那”
村里的新年是熱鬧的,大年初一一大早,親朋好友們都在繞圈子,孩子們在村里打著轉的拜年,往年磕個頭拿一把瓜子,今年都給的是糖自從泉村女娘開始外出做工,村子里的日子顯見的就好起來了,糖也舍得買了。
如今村里最時新的是米花糖米花本也不算是個新東西,只是糖貴,往年城里有得賣,但沒人拖著鐵砣子走到村里來做。一般人進城也顧不上扛大米去換這個,但這幾年就不同了,糖便宜了,路也修好了,貨郎比以往更多了起來,到了年關底下,做米花的漢子,大概四十多歲,便開始各村來去。
在一個村里,至少要呆一天的,來爆米花的人絡繹不絕,給錢的也有,給米的也有,悉聽尊便。大多數人都爆了一大麻袋的米花又怕放軟了不好吃,回到家里,抱出麥芽糖的罐子來,又帶著爆米花的袋子,去村口老鐘家熬米花糖。這個麥芽糖也是在天氣暖熱的時候,就要籌劃著發麥芽做出來的,比自己買要劃算得多了,那些村婦外出做工時,寫回來的信里,許多拼音都在安排這些事情xia天快到了,你們要把麥芽tang安排做起來這樣冬天才有米花糖吃。
老鐘家里,家伙事要比別人多些,有個專門貼光餅的爐子,一年中總有幾個月是不斷火的,村民們外出賣貨打工,都喜歡上他家做餅子,提前一天去打了招呼,給錢給面,第二天去拿就是了。到了臘月里,他家的大鐵鍋幾經擦洗,又派上用場了,這口鍋很大,一般村里有喜事要開席,都來他家做飯。
這會兒,這口鍋拿來熬米花糖是正好,麥芽糖放進鍋里,小火化開,這時候要加一點水,不然容易糊鍋,糖稀熬開以后,便倒入米花,關火翻拌,有些舍得的,還放花生、芝麻,這樣攪和勻了,趕緊在圓匾上蒙一層油紙,盛進匾中,壓實、切片,就是米花糖了。若是不用爆米花,也可以,大米油炸也可以,但大家都想著省油么,于是主流還是用大米花去加工。
還有別出心裁,拿玉米粒做爆米花的,一顆顆圓圓的,用麥芽糖漿翻裹起來,老鐘也是促狹,便將它用油紙包著,捏成圓圓的小球,再戳一根小竹棍在里頭,吃起來更加方便,于是玉米做的爆米花便立刻流行了起來,許多孩子都鬧嚷著,要去做了玉米糖的那家換,那家的孩子偏又不許,幾家的孩子湊在一起打口舌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