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祈平說的并不是完全的客套話,他和馬麗雅所屬的知識教南洋委員會,在買活軍的機構分類中,是被分為統戰機構的,可以想見將來他們的晉升基本就在這條線上打轉了,這條線上還直接串聯了神秘的情報局,以莫祈平的為人,他一定仔細鉆研買活軍統戰線上的大人物。
譬如說地位超然的錦衣衛黃謹,還有現在的紀律委員會幾個姓謝的孤兒,謝要好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畢竟是情報局長嘛,此外還有謝善良、謝誠實等等莫祈平覺得,如果這些孤兒的名字都是賢人六姐起的話,只能說六姐的水平沒有比菲力佩主教好多少。
這些彬山孤兒院出身的謝姓人才,和莫祈平實際上走的不是一條路,他們的忠心是無可置疑的,能力反而還在其次,在謝六姐的安排中,他們常做的也是一些簡單卻又重要的文書工作。能在統戰線上真正執掌大權的,還是在風起云涌的局勢之中涌現出的能人異士。
譬如說,這個夏祿隊長,莫祈平對他就很留意,他認為夏祿是天生的統戰人才,他不但非常善于忽悠,立下了不少功勞,而且此人相當低調,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夏祿在延平郡王出逃案中嶄露頭角,之后就沒有什么人在意這個前任王府管家,但實際上,據莫祈平所知,買活軍打通新商路,包括在外地設立私鹽隊辦事處等等大舉動背后,都有夏祿的身影,夏祿在運河沿岸,巴蜀大江一帶的統戰工作中,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個人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無聲無息地種到別人的腦袋里去,成名作延平郡王出逃案,就是很好的例子,莫祈平做過了解,運河沿岸的城市中,買活周報、掃盲班教材、買式發型、買式生活習慣這些買式東西的傳播,并不完全是自發的,而是有一定的步驟,一開始,是價錢不貴,充足發放的報紙,隨后城里便會開始哄傳某個本地大人物,為買活周報中某個話本故事神魂顛倒,甚至鬧出了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笑話。
甚至于還會有人將買式的戲劇,影射到了本地的大戶身上,這樣激起了民眾對于買活軍文娛作品的興趣,接下來,過一段時間,買活軍的戲班子便進來表演了。莫祈平在南洋委員會培訓期間,也讀到過夏祿的筆記,這篇筆記被謝六姐當作課本發放下來,供大家學習,這其中就提到了這種安排的原因。
百姓對世界的認識,就藏在他們讀到的故事里,故事就是我們的先遣部隊,就是我們進入百姓心底最有用的武器
從這個角度來說,宗教傳說也是一種主題故事,莫祈平很認可夏祿的話,他也很好奇在過去的一年中,夏祿給澗內的華人都說了什么故事現在,澗內抗洋的故事,將要被記載在史書之中了,夏祿又立下了一件大功,毫無疑問,他的前景一片光明,莫祈平覺得自己有必要和他搞好關系,所以他把握路上的一點時間,真誠地向夏祿討教了起來。
“我在澗內倒是沒說什么故事。”夏祿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只是分析了一些事實澗內的氛圍已經不需要故事去培養情緒了,他們都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我也沒辦法去蠱惑什么,人在生死關頭其實總是很清醒的,他們的選擇也實在不多,在六姐拿出島船之前,澗內的氣氛其實相當悲壯,他們是打算豁出去了,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準備,島船現身的那天開始,他們才敢相信,這一戰真有無傷而勝的可能。”
當然了,在此之前,華人們也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選擇,除了買活軍之外,誰會為他們出頭呢就算他們愿意奴顏婢膝地向弗朗機人祈求一線生機,也不能改變呂宋島上根本的利益沖突,弗朗機人又要用華人,又擔憂華人們動搖他們的統治。
“這些弗朗機人,他們的人數太少了。”
夏祿說,“所以他們只能選擇不斷的削弱多數民族,這就是為何域外的韃子進關都一定會濫殺的緣故,人數太多的話,他們完全統治不過來,不幾年就會被多數民族完全消化。明白這一點之后,澗內的族長就完全放棄幻想了,澗內已有一萬五千人,隨著壕鏡開關,呂宋將越來越繁華,華人勢必會越來越多,弗朗機人是無法跟上華人增加的速度的,他們的老巢遠在萬里之外,周期性的屠殺會是必然的結果。”
他用一種超然的語氣談論著這個話題,似乎并不在乎兩個弗朗機人的臉面,但他們都很泰然,馬麗雅甚至還點頭附和,“種族屠殺是殖民主義必然的副產品。”
“是,這也是我們買活軍征伐西洋的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