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嘛半點沒有自知之明,他曹持正愛打籃球,那是工作學習之余強身健體,不論是本職工作還是自學最新教材,片刻都沒有落下。老劉呢初級班勉強剛畢業,中級班一個學分都沒拿到,每天下工就是打球,學校時去時不去,終究還是不去的多,成日里以球技為傲,四處吹噓一點兒正事沒有還老發壞,起哄架秧子,逼著他出面去和女娘搭訕
最關鍵是,那兩個姑娘還沒來,小曹多少還是有些介意這件事的。原本對于老劉,三分是球友互相配合的惺惺相惜,三分是對其為人的不喜,現在,這不喜轉化為了厭惡而且竟已有了六分,連籃毬都被暫時遷怒了,他決定最近還是多跑步多擼鐵,暫且把球場的恩怨放一放再說。畢竟
“哎,老李,你覺不覺得這塊尼料,是我們實驗到現在表現得最好的一塊和橡膠結合得均勻,用料少,而且沒有明顯分層”
他有些驚喜地蹲下身,仔細觀察起了鋪在操作臺上的料子,又走回展示臺,取了一塊料子過來,平鋪著和它對比,“是的,你看,這塊也是延綏邊市來的羊毛,但是在我們這里紡成尼料的。表現得也比哆啰呢好,但還是不如今天這塊。你說這是為什么呢”
“感覺今日的料粗一些,反而能結合得好。”
老李是操作工原是給白墻刷大漆的,用來刷橡膠液是恰好,他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怎么樣,只是憨憨地說著自己的直觀感受。“要不,下午在鍋里再浸一塊看看浸泡法得的雙面膠布效果如何”
“我看可以。”
小曹一興奮,便把這些事情又都拋諸腦后了,“哆啰呢比較起來效果真是不怎么樣,他們可能用了鳥類羽毛,但鳥類羽毛和橡膠的親和性不如羊毛好。”
之所以一會兒用呢,一會兒用尼,倒不是小曹亂用,根據周報沈編輯的考據,尼字的來源,是毦字,一看就知道,此字表示的是正是由毛織成的布料。
只是毦、尼二字,就切韻書而言,讀音類似,因此現在民間多用尼字來表示毛織料子,哆啰呢為什么是比尼多了一個口呢因為敏朝人是喜歡在一個字上加了口字旁來表示舶來的洋貨的,哆啰呢的意思,就是從海外來的哆啰樹,生產的柳絮一般的毛狀物織成的尼料。哆啰兩個字實際上是此樹名稱的音譯,因為是海外的樹,所以加上了口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