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來,十二平均律這說法,也是登上了買地的教科書之后,才有了些名氣的罷此前都知道端清世子是律法大家,做了有幾本律法著作,但十二平均律這名字原文似乎是沒有的,就只有一段話而已。甚至很多人或許都還有些不以為然這十二平均律的意思我看了,歸根結底,把音樂問題也歸成了數學問題,這樣的結論,在從前我們那里,可吃不太開的。”
從澡堂出來,換上新衣時,信王便和曹如閑談道,“甚至于世子的名聲,也是因為六姐的夸獎才更加顯揚,如此說來的話”
幾人眼神一對,心中便也都是了然這十二平均律在后世必定有很重要的地位,令六姐都有了印象。而且后世西洋音樂必然較為顯達,華夏音樂呢,仔細想想,就有一種不祥的感覺按照六姐的習慣,只要知道發展方向,必然是不吝點撥引領的,這里居然毫無見解,只是示意民間搜羅人才自行發展,那甚至可以這樣想,就是華夏音樂,在六姐那個世界的后來,或許是經歷了接近斷代的危機,已經式微到難以談起發展了
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樣的變故,能讓華夏音樂危殆至此。信王對此多少是有些嘀咕的,雖然可能性很小,但他倒寧可相信是六姐不太重視這些,前些年來也沒騰出手,再看王肖乾和曹如,大概也都是這樣的想法對于六姐的來歷,以及仙界后世的發展軌跡,他們雖然不像是一些考據派一樣瘋魔,但要說完全不好奇也不可能,從一些蛛絲馬跡去推測未來,已經十分熟練,甚至不需言語過多交流,彼此看看,都能明白對方的想法了。
且先不說華夏可能遭遇的變故,只說音樂來看,那西洋的復調合奏,似乎就代表了器樂的將來,信王也不能不承認,這樣的復奏聽起來變化更多也更愉悅些,譬如說一段氣勢恢宏的復奏之后,忽然間來個獨奏,這對比豈非一下就出來了不過,既然十二平均律是端清世子在宇內首創,那就可以說明歐羅巴那里并沒有類似的理論,他們的作曲應該也還在發展信王忽然間不知為何也興起了一股緊迫的感覺,認為華夏這里應當要奮起直追了,不論如何也要找一個作曲家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論用一用,將華夏器樂的發展也提一提。不能在這個緊要的關頭被歐羅巴流派給拋得太遠了。
想要在競爭中獲得先機,第一個是要看自己的速度,第二個就是要看對方的速度了,信王想了想那些數學且學不明白的樂師,按照敏朝這里的傳統他還是比較輕視的樂師是樂師,作曲家是作曲家,自古以來,華夏的大樂者基本都是端清世子這般,本身就是知名的文人墨客,有所兼才,所以他還是本能地比較關注歐羅巴過來的學者,因問曹如道,“大伴,這幾年來,從歐羅巴來的紅圈學者,有沒有雅好音樂的他們可是出了什么新曲子沒有這些人開方當還是不在話下的。”
說著,他扳起手指就計算了起來,“嗯,嘉立略,這個怕是最有名的,他我也曾見過幾次,倒不像是愛好音樂的樣子,對了,他是不是早大半年,就遷居到羊城港來,開始在買活大學上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