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種崗位或者是新設,或者是發生變動出缺,想要找到一份差事,不比從前還要到處奔走,托人情找關系,苦哈哈地從學徒熬起,哪怕不和魯二這樣,因緣際會得了一份美差,現在能順理成章跟著南下,便是其余人,舍掉原本的活兒也沒那么慎重,因為他們回京之后,可以很輕易地找到類似的活計,或者大不了就進工廠去賣力氣,雖然工廠事故多,常常死人,在民間頗有不少傳說,但這是因為仿造的機器常出故障,而工人的素質也不如買地的緣故至少在本地的報紙上,工廠主是如此分辨的,單論廠里的吃喝和工時,倒不算是很苛刻人的,收入也著實是不低
選擇多了,大概也算是生活有所改善的表現,只是這樣的改善,并不像是吃喝那樣直截了當一眼就能看出,也不會為所有人都贊成,尤其是在匱乏時期熬過來的老人,指望他們理解這樣的邏輯,那是天方夜譚,不過好在年輕人自有一股銳氣在,又有這么多人壯膽,魯老二在家住了十多天,居然也被他拉起了二十多人的隊伍,經過里長見證,把名單遞給衙門,這件事就算是過了明路,徹底定下來了,各家都得了百文的定錢,再要反悔,不但要加倍賠還不說,還要再打二十板子,以儆效尤
“這些年來,官府還是富裕了的,這給撥銀兩也是爽快。”
眾人對于這樣的規定,倒并沒有什么不滿,甚至還相當的意外,認為官府給錢比想得要利索。他們也就更一心為遠行開始做準備了,原本要去不去的那些人,現在定下來之后倒比誰都著急,常去魯家轉悠,打探著該什么時候上路。
“事兒還沒全定呢”
一開始,魯二說的是就快了,可之后慢慢地又換了口風,這一次回來時,居然又變了說法,“或許就坐海船去了,現在都還在談”
“怎么又坐海船了”
這會兒大家關心的反而不是這百文定錢退不退的事了,都因為南下之旅可能落空而異常懊惱,急著問魯二其中的緣故,魯二扳著手指,也是嘆道,“本來朝中就有人主張乘海船去的,更有人說干脆乘買活軍的海船,這樣大家都放心,買活軍為了自身的名譽也絕不會讓陛下出事。只是,如此一來的話,我國朝顏面何存”
雄國公府的護院,消息自然靈通,隨意說出的都是這些百姓不知道的典故原來朝中對于皇帝南下的方式,一直是很有爭議的。甚至連是否走水路都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確定下來,這里有皇帝自己的緣故皇帝本人是很忌諱水的,大概是因為本朝有皇帝就是落水染病而亡,而皇帝本人也得過六姐的開示,認為自己近水也會有危險。因此他不但絕不去戲水,本心也不愿意乘船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