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邊對嗆起來,彼此和烏眼雞似的,也都不知道各讓一步,彼此留些體面。還是那管事居中調和道,“罷了,這也不是什么犯法的事情,魯師傅,我們小東家說得的確不假,本身這新鮮版式,就算是在我們買地注冊了專利,有效期最長也只有一年,且就算是注冊了,真的流行開來也管不住民間仿制的。更何況是敏朝的版式呢
這本來都是極新的東西,擱在十年前,休說是衣服了,便是機器、工具,再好的發明一旦流行開來,也是大家一起仿,完全沒有專利這個概念那你們雄國公府家大業大,難道還真的指望張主任的專利費養家嗎不如這樣,你把九娘的衣裙告訴我們,我們也給你一筆專利銀子,你是轉交給張主任,還是自己留著,那就憑你的便,你看這樣如何”
這倒也是實話,張九娘雖然設計了不少風靡華夏的新衣版式,但收到的費用卻是不多的,除了賣給買地服裝廠的第一筆買斷銀子之外,后續幾乎沒有任何收益,這點讓她頗有些耿耿于懷,認為服裝和話本比起來實在是吃虧。現在買地和敏朝這里,都流行所謂的版稅,出書什么的,早就不是自己貼錢了。
若說以前除了少數話本大家,受到書商青睞,能收一筆潤筆銀子,在第一次印刷時和正版書商各自分賺一些,之后便隨著盜版四起很難有后續收益的話,那現在,隨著買地印刷術的飛速進步和嚴格管理,質量精良、價格又低廉的正版書籍,早已把老式的盜版書籍打敗,書商發掘到一個暢銷的話本的話,可以反復加印,而作者也早就從一次拿一筆銀子,變成了每一次加印都按印量分成的版稅制度。
不說那些寫話本的,就是寫紀實故事的張宗子、寫游記的徐俠客等人,靠著版稅都成了巨富。很顯然隨著買地識字人群數量的不斷上升,印刷業將來市場會更加廣闊,這寫書的靠一本書真能吃一輩子,而搞服裝的,哪怕出的是流行程度更勝于話本的版式,卻只能可憐兮兮地拿一筆專利費用
這比較下來,張九娘心中自然不平,閑來無事常和人抱怨,魯二也聽去了不少,知道她很奇怪這些仿制的衣裳是從哪里來的,“我幾次和使團那邊的服裝店要談價錢,他們卻說他們的賺頭也是有限,除了一些工藝特別,只能廠子產的衣服之外,他們還是賣布料比賣成衣多些,不好給我加價。那我就納悶了,京城好手藝的裁縫現在越來越少了,這些版式的新衣服都是從哪里來的難不成還真是買地有人扒著我的版在仿么”
要不是買地的官府信用一向良好,她都猜疑是服裝廠瞞產量了,這個疑問也是直到如今魯二來了紹興,誤打誤撞才被他看破原來還真是買地這里的小作坊在扒版,因為買地的大服裝廠還是做棉布衣服為主,他們主要的好處在于棉布質量好,厚實、不容易破損,且染色牢固,至于一些實用顯俏的設計,這是錦上添花。
由于成衣畢竟比布料還是要貴,要把手工錢算在里面,因此一些簡單的版式,一流行開來,很多人的確愿意自己裁布量體去仿制,所以對大服裝廠來說,在保證價格的情況下,還真沒法給一些版式本身多算錢,因為不管版式本身是否流行,對于銷量的拉動是比較有限的。如果為了難仿制把工藝做得復雜,那成本和不良率就會上升,售價必須提高,按柳柳的說法,“固然買地的百姓日子過得好,但舍得在衣服上多花錢的人,也沒你想得這么多。價格貴十塊錢,顧客就減少三成,貴了二十塊能減少八成,大廠日產量在這,他們不會去做貴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