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年的日子,總的來算不上太好,因為天太冷,無種雙季稻的關系,糧食顯著是不夠吃了,農戶和織戶爭地爭水的事時有發生,浙江山區的居民是聞名天的蠻,時常村落也有上報數百人的沖突,不過這里的住民要比福建富庶一些,因為織造業很發達,也因此路比福建的要好,鐵器也比福建要多,消息也傳遞得快一些。武林官場方方面面都很關注浙南的變化,除了專管軍事的都司之外,布政使和鎮守太監也都在打問浙南的變故,還沒等朝廷騰出手來給買活軍一點顏色看看呢,買活軍倒是主動出擊,侵入了浙江的地盤
一百多年以來,全國各地的衛所相繼廢弛,實際上地方治安經完全無維系,浙江現在還在運作的巡司均是位于沿海的縣府,至于水軍,江都司是有船隊的,但那是江水系,錢塘江上或許還有些兵船,衢江則完全欠奉。想要調兵來打浙南,就只能從沿海的巡司中擠出人手。但這么一來,海防空虛,沿岸的州縣便有了被海盜侵擾的危險,他們是不樂意的。
巡司里的驕兵悍將也非常不悅,因為此時尚未夏收,他們若要出兵,沿路搶不到什么糧食也是百多年來的老傳統了,兵將出征,朝廷是不給付全錢糧的,差額由軍隊自行籌措這就是,由軍隊搶劫百姓、勒索富戶,這樣地來籌措自己的路費。每次出兵,就是一次對民間合的小規模劫掠。所以朝廷大分軍事行動都放在初秋,秋收后百姓們那里才搶得出糧食來,而富戶們的倉庫里也能填滿糧草,他們交錢的速度會比夏天時更快一些。
“現在要戒備海盜,不如等秋后天轉冷,風也往東吹了,海盜們不太會來時,再出兵罷”
諸多巡司都是這樣建議的,雖然收到了公文,但準備出發的速度很緩慢,拖也要拖一月再走,而這在此時也是很常的,這畢竟是官員赴任能在路上走三年,譬如出發去遼東公干,還能抽出一年時間順便回一趟廣西老的年代。拖到秋后這屬于正常程度的拖延,就連上官只怕也不會怎么怪的。甚至都司估計也只是做做姿態而,沒發往各巡司的公文也是有無力,沒有粘雞毛嗎
如果沒有特殊變故的話,往衢縣和江縣的援兵應該至少要花三月才能集結,當然集結來之后,配合周邊的州縣,要把買活軍打回老還是不難的,這座縣城都無險可守,城墻也不高,被團團圍住的話,支撐不了多久。不過買活軍也不會受到什么太大的損傷,因為他們可以撤退回福建,而福建是絕不歡迎浙江的軍隊入境,幫助他們平叛的。
如果沒有什么特殊變故的話,這件事大概就是這么處理了,不管出門在外的衢縣人是多么的惶急,這反正也不干大人們的事,但浙江鎮守太監王知禮是不知趣的人,他上竄跳,不斷脅逼都司、布政使收復衢州,很多人都傳言這是因為買活軍居然綁架了王大珰麾的干將,讓他很丟了一次人的緣故。而且由于衢縣縣令這廢物竟不能營救國重臣,王大珰合理懷疑他是西林黨,正預備向九千歲參他一本,讓他的余生都在詔獄中度過。
消息很快傳到了龍行縣,這縣令在本省的好友都給他寫信,催促他快些設避禍,廠衛的詔獄那可是大名鼎鼎,令人聞之色變,而得罪了閹黨的后果乎和得罪了西林黨一樣嚴重,由于閹黨現在當權,懲罰會來得很快,如果不趕快辭官或是賄賂王大珰,很可能便要落得破人亡、妻離子散。
據衢縣縣令接信之后,呆了半日,隨后便在眾人苦勸之,堅持要單槍匹馬去收回衢縣,營救黃大人,給王大珰一交代,當真是自己帶了頭騾子,從官上直沖出去,踏上了去衢縣的驛。從此后便再也沒有人聽到他的消息了以買活軍的兇威來,當無幸理,報殉國應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