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州到洛杉磯是沒有直飛航班,張昱墨說要先去霍普金斯醫院做一些設備采購,需要轉機去馬里蘭州,所以林熙冬一行人最終決定一同先飛芝加哥,之后再分開前往各自目的,等2月中旬,美國外科醫師的年會開始,他們和張昱墨再到那邊匯合。
而林熙冬則帶著蔣曉初和稍微有點戰斗力的紀澤懷一同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年會之前,她要去杰里克教授的研究院學習,順便對年會上的患者做一些提前的了解。
從國航轉機到美航,飛機上原本熟悉的黃種人變成了各種膚色的,那種面對面的沖擊感,又充斥著不同語言的環境,林熙冬還是有些新奇。
而這個感覺,讓她有個新思考。
她想起在空間里的手術練習對象,從沒有考慮過不同基因的治療方案差異“統子,上次給施耐德夫人做手術的時候,我沒想過不同種族對手術的耐受和復原度都不同,你說那次成功是因為病理本質是一樣的,還是因為運氣不錯”
還不等系統回答,林熙冬自顧自繼續思考,又像是在和系統交流“大部分應該是可以參考的,現代醫學國外發展一直很好,所以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不少病癥的診療指南其實都是參考美國歐洲一些權威醫學學會發布的內容,不說治療標準和國內患者情況差異化,就光診斷標準上,體格和數據差值誤差就不少。”
“比如說昨天做的那個胰腺癌手術,美國用的診療指南里,胰腺癌的分期是沒問題的,但是手術指南里它的淋巴結分組和神經叢分組,劃分的其實不太合適。”1
“可是,個體個體之間有差異是很正常的,十全十美的指南好像不太有可能,我們研發的那個骨科系統就相當于一個指南,只是它更加具象化倒是提醒我,我現在這塊的數據標準其實也只是一個范圍,還是不夠嚴謹。”
林熙冬在秦合期間除了手術,就在干細胞和兒童液體復蘇里來回打轉,已經有兩個月沒去更新迭代骨科系統。
現在的林熙冬,能夠獨立思考。
系統覺得自己要是有胡子,此時可以老懷欣慰摸一摸那種大胡子。
但是成長歸成長,它還是很樂意分享一些東西,當然打擊還是要打擊的。
以你現在在這個世界的權威,這系統算法只能算一種專家共識。
權威這個詞,在上輩子林熙冬看來,原本顯得格外遙遠,可如今,確實還算有些。
但是權威也分等級。
針對疾病所產出的診療指南,并不想林熙冬想的那么簡單。
它需要足夠的落地性流程治療,需要足夠多的人和嚴謹龐大的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
專家共識,其實很容易帶有利益色彩。
因為大多數這類分享,都會帶有利益糾葛,也就常常能看到專家和專家之間也會互相拆臺。
即便林熙冬并沒有任何別樣的心思,愛德生作為這個系統的支持者,已經相當于這份共識的供應商,所以即便它很有意義,也沒人會把它當作診療標準,因為這與擁有縝密流程的指南制作過程完全不一致。
另外,數據是會騙人的。
林熙冬想要的個性化治療,系統擔心她會走入數據治療的思維,這是未來很多醫生容易走入的誤區,它刻意提醒了一番。
治療的是數據,而不是人。
林熙冬閉著眼眸,困惑道“統子,你應該就是數據衍生的產物,而你用來衡量醫生能力,衡量生命能量,甚至做各種行為判斷,這些可都依靠你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