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造影畫面中,在血管大支干與小支干的接壤處,有一個圓形鼓氣對小黑點,雖然很小,但是在細長的黑色線條間,很明顯。
“這是動脈瘤”張昱墨作為生物工程的高材生,熟悉所有造影器械的原理,甚至可以說精通,自然也對影像科的呈現非常敏感。
患者左髂內動脈主干下有一個囊袋狀的物體,以他的認知,動脈瘤的判斷便直接脫口而出。
“不是,是造影劑的原因充盈聚集,假性動脈瘤。”林熙冬肯定道。1
“可它沒有呈現溢散。”涉及到一些醫學信息知識,張昱墨能看到這個不明黑點很凝實。他雖然從沒真正參與過醫療診斷,但是這些依靠器械的醫療案例,他熟記于心,尤其近期還幫他的網友整理過介入相關手術資料,也曾見過相關參考病例的圖片。
話音剛落,就看到原本凝實的黑點,像是墨進入水一樣,慢慢四散。
林熙冬不慌不忙,繼續探查腹動脈主干附近的出血點。
患者情況比她想象稍微好些,可能不需要開腹做手術。
介入手術外面觀摩室。
手術室里面的每一句話能夠清晰的穿出。
蔡宏俊看著畫面里原本疑似的動脈瘤變成假性,在回想剛剛的話語,語氣里帶著些困惑“上次卓老師做的那一場介入手術,我們大家都一起學習的吧卓老師沒私下偷偷教過熙冬介入吧”
上周,卓峰老師的一個高齡腸胃出血的患者,特意從私人醫院轉院來越醫,就是想讓卓峰給他做介入手術,只為了減少術中時間,減少痛苦和風險。
也因此,原本還在學腹腔鏡的林熙冬,接觸到了第一次介入手術。
最終來到越醫高齡患者手術入路,沒有夸張的解剖入路,最終留下一個比腹腔鏡更小的創口,在半小時內便完成,手術既順利又安全,關鍵術后并發癥基本沒有。
而這樣高精尖的操作,是由一個退休的老醫生完成。
當時蔡宏俊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介入手術在國外歷史還有超過三十多年的歷史,但真正引入九州,才經歷十多年。
而這十多年中,介入放射學作為一個需要科技的醫學手術,它其實算是邊緣性學科,之前更多就用在診斷造影上。
也是近幾年,隨著科技發展,介入治療在世界醫學領域中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介入醫學這個概念也才在前幾年通過衛生部的戰略研討會定義,將它與內科學,外科學并稱為三大診療技術。2
創傷小,并發癥少,見效快,這樣先進的技術方法,作為醫學生的蔡宏俊自然有所關注,可也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去學習,除了想觀望一下介入治療在醫院腫瘤科的效果,更多還是因為他已經年過40。
真的再去學一個新的技術,會很吃力,尤其是他認為在骨傷科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所以后來他選擇學習一個技術歷史更悠久的推拿方向。
然后,現在他認識了卓峰。
說實話,對比王德明這樣讓他從心里佩服的骨科醫士,卓峰的到來,并沒有讓他有多少感觸,只是知道這位醫生很有錢,是一位私人醫院的院長,普外科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