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的細導管通過穿刺針植入,李越慢慢推入類固醇。
他莫名覺得自己今天做助手都特別順。
與此同時,林熙冬已經同步縫合撕裂的硬膜囊,只抬頭看了管杰一眼“紗布止血,準備前路。”
管杰趕緊上前配合填塞止血。
一直拉鉤的周明明已經看得云里霧里,就覺得老師們都好厲害,操作又利落。
這林醫生,不對,林老師但切口出血量好少啊。
原來,這就是松懈馬尾神經。
這是在縫合硬膜囊
雖然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但是手部力量還算充足,知道手術應該才剛開始,周明明是努力睜大眼睛,墊腳伸頭想多看看手術,心里也知道,后期看視頻和現場學習完全是不一樣的。
手術實際已經進行到一半。
林熙冬開的前路切口很小,直接在爆裂下骨折的位置,做了全切除,只是做著的時候眉頭緊皺“李越,刮除這邊的椎間盤,就保留骨性這邊。”
“好。”
此時,她來到了手術的重頭之一,利用復位鉗撬撥轉正,并前后同步復位錐體。
也就是手動將脫位脊椎恢復原來的位置。
前后路聯合入路對創傷口大,其實并不合適重傷患者,但是這樣的方式有一個前路或者后路手術處理都沒辦法比的優勢,就是建立更持久穩定的脊柱三柱結構。
人體的脊柱,承擔了負重、減震以及運動的多重作用,它所呈現的力學穩定結構,并不是積木一樣擺放整齊就好,它需要根據患者獨一無二的力量分布情況調整,所以不同的人對應脊柱的穩定點并不相同。2
林熙冬其實并不能百分比模擬出對應的位置,只是在大量的手術經驗堆積下,她腦海里有一個基本的生物力學結構,能夠有一個評估數。
雖然沒辦法保證未來恢復可以進行高強度的勞力工作,但是做到90復原,滿足日常生活適量運動,還是可以。
可即便如此,整個操作過程中,她的手是堅定而有力,如同在平面上穩定放立雞蛋一般,找到一個最穩定的生物力學點。
處理完這里,她才長長呼了一口氣“前路準備肽網植骨固定,后路外側植骨,你們同步進行。”
脊柱穩定性大方向她已經確定,接下來李越和管杰就可以配合完成。
她需要處理另一個重頭戲,修復患者的中樞神經。
人體的神經系統其實不少可以再生,但是中樞神經卻不是。
所以,讓中樞神經這樣高度分化的細胞自愈,就對患者而言很難。
林熙冬可以確定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并沒有完全損傷,不然剛剛查體也不會出現反應,所以現在如果即使給他的中樞神經通路恢復,患者癱瘓的幾率很小“給我戴上顯微鏡。”
一旁的男護士韋明同樣打著十二分精神,雖然有些遲疑,但是動作很快。
畢竟剛剛林熙冬體格判斷的位置和ct、i的片子定位幾乎一模一樣,即便他沒跟著介入手術,他也知道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
李越在做熟練的縱向支撐物固定,聽到這里終于忍不住開口“林老師,要用顯微鏡是”
他以為這個手術已經進入尾聲了啊。
不是等固定結束閉合創口手術就完成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