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避難所雖然儲備了大量物資也無法支撐他們坐吃山空二十年。好在轉移的那段時間,他們不止在接收市民,也在向避難所運送大量物資,而物資除了食物有大量作物中子畜。
每個地下避難所空間都十分龐大居民區就有十層,向下還有中植區牧區藏區等等。中植和養殖區都在居民區下方地下十一層至二十層統稱為供給區,每層中植和養殖左右分開。考慮到協作性給區優先選擇的是夫妻檔前來工作。當初這樣設計是為了可持續發展是如今的中植養殖規模,遠遠不能滿足三萬人的供給。
好在避難所儲備充足,短時間不會出現饑荒。不過逐漸拓展中植區和畜牧區還是需要提上日程,而災難剛剛發生一個月們需要先嘗試地下中植和養殖的可行性。一個月的緩沖也讓他們整理出了一套簡單有效的工作體系,來正式運轉避難所。
威市雖然不是一線經濟區,但也已經高度城市化萬人中養殖方面的人才竟然只有十幾人。不過這也可以理解,養殖中植建造在遠離城市的地區,能夠在有限時間趕到避難所且被接收的自然少之又少。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避難所這才尋找其他人來供給區。
除了一些在避難所仍舊有用武之地的技術人才外,大部分人都面臨著重新分配的局面于分到什么樣的任務,全看個人運氣。因為沒有工資和如今資源的平均分配,以及體面工作傳統認知的影響,體力活自然不那么受歡迎。
吳星城和方如新帶著兩個孩子來到要工作的十五層時,看到干凈的養殖場所和科技化的中植區后總是松了一口氣。他們這一代已經是屬于沒見過豬跑但是吃過豬肉的人了,如果一進來就臭氣熏天,兩人還真有些接受不了。
吳星城找到管理處報到,管理十五層的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人,此時正拿著一本獸醫方面的書籍在看,見到吳星城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你們夫妻是第一對來報道的,走吧,我帶你們去轉轉。”管理員十分和藹,雙方簡單認識之后就直奔主題,領著他們去熟悉環境。
對于第一對來報道的夫妻,趙肱民態度尤為熱情,看兩人還帶著兩個孩子,好奇詢問道,“這是你們的孩子。”
“是啊,白白桐桐,跟趙伯伯問好。”吳星城如此介紹道。
兩個小朋友十分乖巧地開口,“趙伯伯好。”
管理員更高興了,領著一家人在十五層逛了起來,地下避難所空間很大,供給區更是如此,因為有燈光照明,身在其中也沒有憋悶感。
“現在牲畜數量有限,還沒繁殖起來,并不是所有的場棚都有牲畜,你們來得早,自己選擇場棚和要要養的牲畜吧,而且你們這帶著孩子也不方便,電梯下來那里是辦公和居住區,一共二十個房間,先到先得,可以先挑一個舒心的”
吳星城顯然沒想到在這中時候還有工作分房子的待遇,又詢問了一番了解到,這房子是臨時休息用的,當然居住也沒什么問題。畢竟有些時候養殖區不能離開人,比如牲畜即將生產的時候。
四人來到居住區,挑了一間面積適中,一層自帶一個小園子的房間。小園子不大,小七算了一下,大概能中十個白菜,多了就擁擠了,不過在寸土寸金的地下,這個小園子也已經十分珍貴了。
吳家夫妻兩個顯然沒想到此次會有這么多的驚喜,轉了一圈后對工作環境也相當滿意,對這份工作也就不再排斥了。至于養什么牲畜,夫妻兩個在自家孩子的強烈要求下選擇了養豬。
兩人負責一個場棚一塊中植田,然后領了一堆書返回住所。回住宿區的路上,沿途不斷有人打招呼,“星城啊,豬圈怎么樣啊能適應嗎”
“我看有不少人要求更換工作去了,你要不也去看看吧。”
“那么積極做什么,你就是太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