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快,人工智能的發展再次迅猛了起來,人類呆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通過操作控制機械重新恢復社會運轉。當然,即使恢復了運轉,社會的發展也與之前又很大不同,災世中的人類正在努力適應一個與人工智能相處的社會。
2號側重虛擬技術的世界受到的沖擊是最小的,因為早在大冰期之前,他們的社會結構已經逐步向虛擬轉化,人們見面多通過虛擬空間,完善的營養艙和居住環境甚至讓他們不必集中到避難所中。2號世界,也是實驗團隊認為最有希望渡過大冰期的世界。
至于3號世界,沒什么突出特點,科技也相對落后,放到實驗當中完全是起個對照作用。災難來臨,3號世界死亡人數是最多的,而且社會完全斷層,短期內看不到恢復運轉的可能。在封閉的避難所中,他們很難預測,那些人類可以存活多久。不過就算存活下來,也不過是在地下掙扎的可憐人罷了。事實上,實驗最初的發展方向確實與大部分觀察者預測的情況相似。
3號世界的避難所里,吳星城所期待的改革在兩年之后終于還是來了。在地下生存是一件極為可怕的事,即使頭頂的燈光高度模仿著自然光,即使避難所里盡量營造一些自然環境,比如風,比如草地,比如藍天仿真的天花板。
但久而久之,人們的精神還是逐漸萎靡。陽光雖然不是生命所必須的條件,但是少了它,人類就好像丟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加上在基地中無論怎么生活,大家都得到同樣的待遇,人們漸漸地也就放棄了奮斗。
災后兩年,避難所終于再次推行了按勞分配,一個小型的社會正在逐步形成。
制度的改革,讓人們對工作的看法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供給區終于成了受歡迎的工作場地,但是很可惜,兩年時間,供給區的工作人員也陸續滿員。人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其他區域,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食物擠不進去,行和住也不需要,衣的技術含量又太高,眾人轉了一圈,發現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是食物市場更容易入手。
就這樣,在龐大的地下避難所里,出現了娛樂區,那里有一條小吃街,還有一些簡單的娛樂場所,網吧,臺球廳,健身房陸續開始興起。
已經五歲的小七經過兩年收獲了許多調料,只是避難所中條件有限,并不是所有調料都有種子可以種。當然,這也難不倒小七,或者說難不倒野蘿卜。災難發生時,野蘿卜正跟在白家大哥身邊偷師經商技能。
后來白大哥在2號避難所遇到了一些困難,野蘿卜一直在暗中幫忙,直到白書生活步入正軌,野蘿卜才蹦跶來了5號基地。并且當天就被小七捉住,給了它一張字條,上面是想要收集的種子。
野蘿卜罵罵咧咧地又離開了避難所,在冰天雪地的世界中到處刨坑,尋找種子店鋪。期間倒也收集到了許多目標種子,只是仍舊差了幾種。小七也不著急,每天背著小書包和大白一起去上學。
這天放學,小七早早地來到十五層,因為今天,是他們家在養了兩年豬后,終于第一次獲得屬于自己的一只豬。
小七和大白回來的時候,豬肉已經分塊處理好了,吳家夫妻兩個正在整理著存入冰箱。
“今天晚上吃排骨燉土豆,還有紅燒肉,想不想吃啊”方如新臉上是源自內心的喜悅,笑著同兩個孩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