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覺予的出現,徹底點燃音樂會的熱情。
在她出現之前,觀眾們是安靜的、煩悶的,還在表演進行的時候不耐地來回翻閱節目單,每一首曲子結束,最先響起的不是掌聲、交談聲、贊美聲,而是嘩啦啦無情的紙張翻動聲。
然而黎覺予出現后,大家就像找到方向的水手一樣,呼啦啦地朝目的地前進。
觀眾席上,剛剛冷漠的老紳士,站起身來稱呼黎覺予的名字,剛剛沉默冷靜的英國女爵,則是站起來為其獻上一捧鮮花今天呼啦啦一窩蜂來到側廳的群眾,原來都不是沖曲子來的,而是期待著黎覺予這個克里希劇場的女明星出現。
畢維斯不知道自己該作何表情。
他本應該惱怒,應該狠這些觀眾沒有眼光,可又因為黎覺予的救場,控制不住地心動。
特別當她沒有喧賓奪主,反而僅用簡單幾句話,就將觀眾注意力引到演奏家身上后。
“這位是維也納著名作曲家畢維斯,同樣是我的朋友。”
黎覺予說這話的時候,表情神氣地像介紹國王的女王。
兩人當著所有聽眾的眼前,隔著一架鋼琴對視,距離那么近,畢維斯甚至可以看清對方的眼神,像在說“沒關系啊還有我呢。”
黎覺予一向懂得怎么安撫藝術家,所以畢維斯才格外喜歡她。
幕后經理人的位置發出一陣猛烈咳嗽,喚醒舞臺上正在對視的兩人。
因為黎覺予的出現,音樂會可算可以平穩繼續下去了畢維斯狀態得到了片刻恢復;女明星登場后聽眾都來勁了,所有人注意力統統集中起來,朝舞臺望去。
下一首是交響樂。
畢維斯離開鋼琴,站上指揮臺的位置,黎覺予則站在他旁邊,按照曲譜發出悅耳歌聲。
一時間,這間小小的側廳氣氛相當融洽。
舞臺上兩人配合起來極其有默契,有時候黎覺予發生失誤,在不該休止的地方唱出休止,畢維斯也能立刻拉慢節奏,力求聲樂同步,表演完美。
舞臺下,每一個樂章結束后,都能引來觀眾們興高采烈的鼓掌,好像這是什么天籟之曲。
似乎所有人都很滿足。
在這樣和諧的節奏下,兩個小時的音樂會很快就結束了。夕陽最后一縷光輝下,歌唱家、演奏家還有交響樂隊站成一排謝幕,帶著滿足表情的聽眾們則三三兩兩低聲交談,平穩有序地朝門外走去。
只有一個身穿淺粉色禮服的女孩,依舊坐在角落座位上,沒有離開也沒有表情。
是莎拉。
她雙手攥緊膝蓋的裙擺,直到把珍貴絲綢抓出難以平復的痕跡后,才慢慢悠悠抬起臉來雙眼滿是淚水,神情充滿難過和無能為力。
莎拉喜歡畢維斯,這件事是從他收到母親恩惠,搬來傳奇客廳樓上開始,她被這個充滿天賦的、感性的、孤獨的靈魂給吸引了,進而動情了。
可是她不懂音樂,甚至不知道藝術家們都需要什么感情莎拉只會絮絮叨叨地跟畢維斯講一些她身邊發生的瑣碎事。這種無聊稀松的平常,當然沒辦法吸引到當時十七歲的大紅人,他甚至直言“我對你只有敬重。”
敬重。
因為母親的資助,所以畢維斯在忍耐著她。
于是莎拉沒法子了,只能將精力放到每天的祈禱上。
幾千個日夜,她日復一日地祈禱畢維斯能失去大家的喜愛,讓畢維斯身邊只剩下她一人。然后就在五年前,這個禱告突然成真了畢維斯一夜之間被法國所有音樂批評家們攻擊,自此隕落神壇,再也爬不起來。
莎拉是多么高興,見到失去名聲后的畢維斯依舊不愛她后,又是多么失望。對于這個結果,莎拉向來是接受的。她被哈蒙女士保護在閨閣里,不懂什么叫做嫉妒,只顧著忍受畢維斯不愛她,卻沒想到他竟然會上別人。
“明明一切都很順利,為什么”莎拉一滴淚,留在臉頰上,“為什么要出現一個黎覺予。”
這樣想著的莎拉,不知不覺地來到后臺,畢維斯的房間里。
黎覺予可能在忙著卸妝,經理人忙著處理演出結束的事宜,交響樂隊去領取薪酬總之畢維斯正獨自坐在房間里,對著鏡子暗自沉思,莎拉挑了個好時候。
夕陽徹底落下,昏暗天色淹沒了畢維斯,令他看起來既有魅力又相當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