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到了。
船停靠在紐約及新澤西的港口邊上,駛入標有大西洋運輸公司名稱的船塢里。
客人們都收拾好東西站在甲板上,等待行李夫過來搬運行李。
黎覺予下船的時候,感覺到某個高個子腳父,奇怪地瞄她兩眼,欲言又止。
可能是覺得好奇,居然有女孩獨自出行,還不需要導游吧
她沒當一回事,自顧自地避開擁擠嘈雜的行李房,獨自一人走到街道中心找車。
然而黎覺予不知道,在她聽不到的地方,高個腳夫吃驚地和同伴說“我剛剛好像看到雙胞胎了。那個女的,十分鐘前才從另一艘船上下來,和同行的帥氣紳士一齊,走上福特車。你也看到了吧”
“真的有點像。”同伴隔大老遠,模模糊糊打量黎覺予“不過華夏人,不都長這樣嗎”
“不一樣,這位好看很多”
“別想了,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估計是哪家大小姐”
就這樣,被腳夫們一致認定不是普通人的黎覺予,一無所知地攔截到出租車,坐上去,并用流利英文問司機哪有比較好的酒店。
為防止司機當她外地人坑錢,她熟絡補充道“最好是巴特利公園,還有曼哈頓島附近。”
“看來女士是要去看百老匯呀,這樣的話我還真有個推薦。”這司機應該來自熱情的巴西,都不用黎覺予繼續問了,一下子報出好幾個酒店名字來。
黎覺予隨手選了一個,然后依靠車門旁,看著窗外。
這個名為紐約的城市里,奇形怪狀的新建筑觸目皆是筆直的第五大道上,出其不意地矗立著埃及式地地窖、挪威風格的小樓、寺院般的回廊,地牢模樣的鐵柵欄內鋪滿藍琺瑯的地磚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個移民都市。
有軌列車滴滴地開著,穿著風衣頭戴呢帽的紳士,雙手插著口袋走來走去,司機伏在方向盤上,抱怨地說“自從夏洛克電影火了后,大家都這樣打扮。”
“說不定這種打扮會持續很久呢。”
“那可不好,我更喜歡以前那樣,大家穿著工服聚在壁爐旁邊,和孩子妻子說說笑笑”司機面上充滿懷念,隨后面色一變“現在呢孩子們每周要看幾次好萊塢電影,聽收音機,地下酒吧、爵士樂、好萊塢、fer女郎太多誘惑了。”
聞言,黎覺予愣了楞。
自從東京大地震以后,她變得格外關注年代大事。譬如現在的紐約,別看它發展得先進富裕,實則都是易碎泡泡,一戳就破。
現在是1924年,過幾年就會迎來華爾街股市崩盤
想到這,她抬頭,瞄見司機車上掛著的家族黑白照
幾番糾結后,黎覺予佯裝無意地說“是啊,大家都在刷卡、提前消費,但我覺得這種行為特別不安全,還有股票最好也少買點。”
“是吧”司機錯愕回頭,差點連自己開車都忘了“難得遇到和我想法一樣的女孩,這次車錢不收你,我要趕緊回家勸兒子少買點股票。”
“還有信用卡也收了”
距離股市崩盤還有5年呢,不過司機先生有這個意識,大概率不會像書上說的那樣,全家破產流落街頭的,,唯一可憐的只有那個買股票又刷信用卡的兒子,可能會因為黎覺予的一句話,不僅被沒收卡和現金,可能還會遭到父親打罵。
唉,真慘。
黎覺予拉著行李進酒店,為節省出睡覺的時間連餐廳都沒去,叫了些簡單的菜送上門,吃飽后困意也就上來了。
“晚安,巴黎;早安,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