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熟慮了兩天。
與人工智能愛麗絲、女媧,進行了多場討論之后,陳今做出了最終決定。
造!
星際戰艦,肯定是要造。
但不是馬上就著手建造,而是等手頭的資源足夠充足后,再著手建造。
推測的開工日期,預計是在7年之后。
工期大約五年,大概第12年,陳今手中,就能擁有第一艘F級星際戰艦(F級,最弱級)。
建造數量最多一艘,會作為科研性質的試驗艦,進行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控制系統的試驗,作為一個試驗平臺,測試各項技術……為下一級更強戰艦的研制,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
不錯,虛擬游戲《星河家園OL》的真實度是超過了99.9999%,愛麗絲設計出的“原型1號”戰艦,理論上可以變成現實中可用的戰艦,但虛擬環境再逼真,無限接近了現實,也依然存在著一定的誤差。
大概有十億分之一的誤差。
這種誤差小的設備上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在星際戰艦這種大的復雜設備上,存在的誤差會比較大。
如果不在現實中,建造一艘“原型1號”戰艦出來,獲取大量的真實數據,去修正誤差,愛麗絲不太可能研制出更先進的星際戰艦出來。
所以,原型1號,必須建造!
但是由于戰斗力較弱,最多建造一艘,并在此基礎上,研制戰斗力更強的“原型2號”。
如果原型2號的實力較強,滿足使用,那就多生產幾艘,批量服役。
如果原型2號的實力比較弱,無法滿足需要,那也只能生產一艘,作為科研平臺,協助研發出“原型3號”。
直至拿出一型戰斗力讓陳今滿意的星際戰艦為止!
再爆發產能,批量生產出足夠用的數量。
這種發展模式,稱之為“小步快跑”。
話說這么發展,是不是有點太“小家子氣”,萬一危險突然降臨,手中連幾艘像樣的戰艦都沒有,拿什么抵擋對手?
其實陳今這么考慮,是有他的道理的。
因為武器系統之間,存在一個“代差”的概念。
比如刀劍強弓之于石頭木棒。
比如步槍火炮之于重甲騎兵。
比如飛機坦克之于線性陣列。
比如最終兵器核彈,之于一眾常規武器。
中間都存在著巨大的代差。
一旦發生碰撞,交換比不會是1比十、1比幾十,而可能是0比無窮。
同代之中最強的兵器,面對下一代的“武器”,將立刻遭到吊打,慘遭淘汰。
又譬如愛麗絲設計出來的“原型1號”戰艦,若是面對戰斗力10以上的E級戰艦,交換比會難看到0:10以上;若是碰到存在兩個代差的D級戰艦,交換比會超過0:100。
所以技術落后的星際戰艦數量再多,也不如最先進的戰艦一艘。
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提下,走小步快跑道路,是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最快獲得足夠自衛能力的最好選擇。
而在性能令人滿意的戰艦研制成功并生產出來前,這中間的漫長空檔期,如何做好防衛,陳今能采取的措施只有一個——提前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