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
設立在蘇虹市的《家用電腦》研究中心,傳來了取得突破的好消息。
“陳總,第一批樣機已經生產出來了,使用非常流暢,硬件、軟件系統都取得了成功!”
電話里負責該項目的胡騰蛟興奮說道。
“樣機出來了?”
陳今略微一震,開展了將近兩年的《家用電腦》項目,終于拿出實質性的成果了。
……
第二天。
為了表示重視,陳今的本體,帶著幾名高管,來到了蘇虹市,視察了一番研究中心。
對研究中心內的近2000名軟硬件研發人員送上了他的問候。
見到了老板本尊,研究員們都非常激動,紛紛同老板握手、合影,有的女研發員甚至索要了一個擁抱。
“辛苦了,大家辛苦了。”
陳今不斷揮手致意,場面很是熱烈。
……
產品測試室內。
一場長條桌子上,陳今見到了兩臺樣機。
其中一臺為家用臺式電腦,方方正正的主機,19寸的顯示器,與普通家用電腦沒有區別。
另一臺為筆記本電腦,由于是測試樣機,外觀也是方方正正,厚度比得上ThinkPad。
項目總負責人胡騰蛟沒有馬上開啟兩臺電腦,而是讓人拿來了兩枚芯片。
電腦CPU芯片!
其中一枚的物理尺寸為4CM×4CM,足有半個巴掌大,是常見英特爾CPU的四倍大……這是臺式電腦CPU。
另一枚的物理尺寸為2.5CM×2.5CM……這是筆記本電腦用的CPU。
“這兩種CPU采用的都是忠芯的28納米制程工藝,比英特爾最先進的10納米工藝落后了兩到三代,不過英特爾的10納米產能嚴重不足,他們現在生產的主要還是14納米CPU。”
電腦CPU的制造難度比手機Soc大多了,電腦CPU的表面積要大數倍,晶體管數量也翻上幾倍,甚至達到上百億個之多。
而相同的制程工藝下,加工面積越大,良品率越低,成本越高。
所以英特爾的10納米CPU,在跳票了三四年后,才終于在20X0年實現量產。
忠芯的28納米工藝做出的CPU當然更差,只能通過增大面積和晶體管數量的方式,彌補性能上的差距。
好在陳今幫忙解決了光刻鏡頭的問題后,商微電子即將推出的超分辨光刻機,可用于10納米電腦CPU的制造,并且能確保良品率足夠高……幾乎可以馬上追平英特爾最先進的CPU。
加之這邊的CPU尺寸要大幾倍。
性能方面,完全不必擔心不夠。
更重要的是,這款被命名為‘青龍一代’的CPU,在物理架構上,較常見X86、MIPS架構,都有著巨大的競爭優勢。
負責架構方面的工程師梁永平介紹道:
“陳總,目前英特爾公司與AMD公司所用的CPU架構,均為X86架構,占據了市場的絕對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