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北旌“那后面你怎么演每一鏡走近一點”柳葦很謙虛quot這樣可以嗎quot
一直以來對她都是夸夸的陸北旌這一回嚴肅的說“太過淺顯了。”柳葦點頭“那要怎么演呢”
陸北旌“用眼神。這個電影雖然簡單,但你不能表演得簡單,你在夏日里用眼神演出了秦青的絕望和瘋狂,這一回,你不應該選擇這么簡單的演法,你的眼神里一定要有愛。但是這個愛,不能過于直白,要克制、隱忍、羞澀。一個少女,她第一次心動的對象是她的師長,這個愛情不是跟同學朋友,而是長輩,身份上的差異是這個愛情的其中一個刺激點。”
柳葦點點頭,說“是不是洛莉塔中的亨伯特的演法”
洛莉塔是一個算是有些爭議的,曾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它在第一次出版時是做為成人讀物出版的,但它的出名卻是因為這其中有一個真實的案件,美國確實發生過繼父帶走繼女并長期在美國的公路上流浪,從一個汽車旅館到另一個汽車旅館。美國的汽車文化催生出來的公路犯罪一直是美國犯罪中極難偵破的一大類,因為公路四通八達,加油停車都很方便,而且汽車旅館一向很少認真檢查證件,再加上美國各洲很少進行主動的司法合作,這造成一旦罪犯離開本洲,緝拿他將成為一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后來因為美國的兒童保護成為了fbi的案件,一旦發生兒童失蹤,案件會自動到fbi的案頭,勉強算是一個進步。
洛麗塔揭露的是兒童色情和兒童性侵這兩個最難界定,最難取證的犯罪行為。
但是,兒童色情在文藝作品中,卻一直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反而成為了吸引眼球的利器。
原著作者本意是想揭露犯罪,雖然他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電影洛麗塔卻并沒有拍出來,沒有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
柳葦看過兩次這個電影,一次書,她覺得書寫得算是正常又足夠嚇人,但電影拍得卻過于唯美了,而且扮演亨伯特的英國演員艾恩斯把這個角色演得過于動人了。
她在看第一次的時候完全被亨伯特吸引了被他的演技。
與他相比,洛麗塔的扮演者太木納了。當時她覺得,假如不是艾恩斯的表演足夠有說服力,這個電影不可能成功。
艾恩斯扮演的亨伯特滿眼全是深愛,他像一個朝圣者,一個瘋狂的人,一個永遠陷入醉意中的酩酊者,他深深的、深深的愛著洛麗塔。
導致哪怕洛麗塔的扮演者在她眼里有很多缺點,但是有亨伯特的眼神來證明,她相信觀眾都能相信“他深愛著她”
“他愛慘了她”
“天啊,這個女孩子不管做什么,亨伯特都愛她”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原著一開始就說了,亨伯特這個人只對初中生左右的女孩子有興趣。
第二次看這個電影,她才覺得這個女孩子的表演恰到好處。她的生疏、冷淡,不合時宜的表現,都說明她是一個孩子,一個向往大人的世界,卻仍然沒長大的孩子。
孩子也會有性渴望,也會有性追求。
人的第一次性萌芽非常早,是在學會語言之后,也就是兩歲到五歲這個階段。
這個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所以有的小孩子會在這個時期學會大量的詩詞,會說英語背單詞,會唱歌,等等,被父母驚呼“天才”。
其實不是,只是大腦這個時候在發育而已。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追求他眼中的美麗。
比如異性戀的孩子們,男孩子會找機會跟女性說話,比如對幼兒園的女老師特別親呢,會特別喜歡某個女老師,會跟身邊最出眾最漂亮的女孩玩,等等。
女孩子也一樣,假如她的幼兒園有男老師,或是生活中有年輕的男性,或是電視里有男明星,她都會表現出好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