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葦問“祝家樓的大門是回頭棚里做,還是在這里拍”
這種有真實歷史原型的劇情就是有點麻煩,不能隨便做個大門充數,祝家樓現在是祝氏博物館研究院,就在上海矗著,回頭劇里播出來了,有一點不一樣都能被觀眾挑刺。
她看了,這部電視劇的聯合制作就有祝氏博物館研究院,估計人家也是會派專家來指導的。
王導笑著拉她走過去,指著一個漂亮的大門說“這不是嗎這條街當時復原改建的時候,就把祝家樓大樓給照著建了。”
她目瞪口呆。
只是在百科上看照片還不真切,真真實實站在這里,她才發現這幢樓真不是一般的漂亮。
大樓是白色的,可能是大理石的石材。
門前是環狀臺階,大概有十階左右。
上臺階到大門口,兩只立柱架起一個頂,頂下有一只煤氣燈,然后才是深色大門,大門頂上還有云形的窗,頂上有只小銅鳥。
柳葦“這是宮殿嗎。”
王導“祝家樓當時就是仿著法國宮殿造的嘛。”
柳葦“好有錢可惜后來敗落了。”
王導“富不過三代嘛。好了,這就是你一會兒要進的大門,先熟悉熟悉。對了,我聽說你住別墅的,跟這個差不多吧”
柳葦“沒有啊差別大了去了再說,我那別墅是公司給的,不是我自己買的。”
兩人一起往下走,她接著吐槽“我的別墅才不要這么多臺階,回個家還要上這么多臺階,要累死我啊。”
王導哈哈大笑“臺階多才顯得你家門第高嘛。”
柳葦“平平的就好,年輕時上臺階不覺得,年紀大了上臺階會更辛苦的,以后您就知道了,年紀越大,越巴不得住在平地上。”
王導笑得更厲害了“你這夸我夸得原來我還不老啊。”
柳葦“您聽出來了我這功力還不到家啊。”
費丙湯聽說今天是第一天現場,特意過來看一看情況。他走過來就看到小柳把王導逗得哈哈直樂,不怪他喜歡這個孩子,懂事,老王這個人其實挺沒架子的,結果這回一起拍戲,開始就把老王氣得不輕,都說他是為了錢來的,還為了錢推明星進組,他發了幾回火才把這股歪風邪氣壓下去,現在真是風氣壞了,各種小道消息傳起來就沒完,逼得人要自證清白才能繼續做事,太傷人心了。
演技好,會做人,不在劇組拉幫結派,這就是好演員。
要是他以后還要帶項目,他肯定要把她拉進來的。合作起來順心的演員那一定是要繼續合作的。
柳葦回去換好衣服就開始拍了。
第一鏡特別簡單,陽光好嘛,就讓她在街上輕快的走一走,然后拐進一家書店就行了。
然后回去換衣服,再走一遍,這回進了另一家店。
然后重復。
等陽光太大了,不好拍了,就讓她進店。
街上的店都是真實的店,里面放一個群演就能直接演戲了。
店里也早布置好了,書店就放一個穿長衫的先生,西點店就放一個大胡子洋人,貨真價實的洋人。
先在書店拍。
第一鏡,鏡頭從背面帶,拍她的側面。
她在書店里慢慢走過,然后拿起一本書。
放下,換機位。
攝影師挪到她的側面,拍側邊的大頭特寫。
她再次拿起書,好奇的打開看只有第一頁有字,所以不能翻得太后面。
所以她打開封面,讓攝像能拍到第一頁。
關于民國文人當時的文學風格,那是多種多樣,花樣百出的。畢竟那是一個思想奔放的年代。
這間門書店里放的就是當時一些文人比較出名的作品。
據說還被王導打回去一回,因為做的第一版道具出來是橫板,王導一檢查就發大火,改成豎板做了第二回才算完。
祝女士回憶錄里重點提起的中西結合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根本找不到原版,應該只是當時的作者寫的一部天馬行空的小文,用來賺稿費的。
其他的書都好說,唯獨這一本,復原都不知道怎么搞。
道具只好做出來一本只有封皮的假書,里面也只有目錄那一頁有字,后面就沒有了,畢竟單為這個再寫一部小說出來也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