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絲診脈虎守杏林25
s老五林林總總已經寫了500章了,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老五感謝那些給老五訂閱的兄弟,感謝給兄弟打賞的朋友,感謝投鮮花,送月票,贈評價的人,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也沒有老五的今天,沒有你們,老五也堅持不了500章,謝謝你們,這一張是加更,今天我要五更
孫思邈是一個醫術十分高超之人,被當時的人尊稱為神醫,發生在其身上的傳奇故事也數不勝數,最為著名的當屬“懸絲診脈”。
在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懷孕十多個月,但是卻遲遲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
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
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臥不寧。
后來有一日,唐太宗實在無法,在處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向其問道“皇后身患重病,經
太醫不斷診治,百藥全無效果。你可知哪里有名醫嗎讓他來繼續給皇后治療”
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臣聽說華原縣有位民間醫生,叫做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藥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癥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后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后,心里大動,其實他也是沒辦法了。
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并且保證,只要治療好皇后的病癥,大大有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更何況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最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
這就是“懸系診脈”的故事。
孫思邈的醫術十分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就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
孫思邈診斷完畢之后,對病癥經過了查問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心,故而難產十多個月不生。
后來孫思邈吩咐采女,將皇后的手扶近竹簾,而他躲在珠簾之后,在其中指扎上一針,沒有想到,立刻效果。
皇后疼痛,渾身一顫。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
呱啼哭之聲,緊接著采女急急忙忙跑出來,驚喜地告訴唐太宗,皇后生了一個男孩。
除了“懸絲診脈”之外,還有“藥王醫龍”的傳說。
相傳唐耀州五臺山下,幾個人抬著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著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仰面捶胸,號啕大哭,悲痛欲絕。
正行走間,碰見一老者,童顏鶴發,身背葫蘆,看老婦人十分傷心,不由好奇萬分,上前詢問為何
但是老婦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不已,對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
老者看那棺材,發現有血滴,忙安慰老婦人,說關內之人還有救。
老婦人聽說棺內人有救,半信半疑,停止了哭聲,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這樣了。也許天可憐我,女兒有救。于是邊擦眼淚邊對老者說道,女兒難產,已經死去兩天多了,現在已經無力回天了。
老婦人擦干淚眼,抬頭一看,驚喜地發現,眼前
這位老人竟然是孫真人。
老婦人以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細一看,真是孫真人,不覺大喜,急忙叫抬棺木的人停了下來。
抬棺的人以為老人氣糊涂了,傳來喊話,告訴老婦人,半路上不能停棺。
但是老婦人認死理,一定要讓對方停下。
眾人聽說孫真人來了,才停下來。
孫真人來到棺前,讓打開棺蓋一看,說“好險啊,我若遲來一步,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
隨即拿出銀針,找準穴位,扎進婦人身內,兩指捻提轉動。
眾人圍著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著棺內婦人。稍停,棺內便傳出嬰兒的啼哭,產婦的叫聲,眾人才松了一口氣。
老婦人連連叩頭謝恩人。孫真人一針救二命,剎時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京兆,傳遍唐土。
從此,人們對孫思邈以“藥王”相稱,這也是藥
王名號的由來。
除此之外還有“虎守杏林”的傳說,傳說孫思邈在杏林撒懸壺濟世,有虎伏跪求醫,孫思邈首創“虎撐”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并充當藥王坐騎。
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然后才不知去向。
林林總總,在九州大地留下了太多的傳說。